“风一样的女子”
——记甘肃局一四九队地质工作者张献文
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九队地矿高级工程师张献文是甘肃省地质战线上为数不多的“女兵”,她十数年如一日扎根地质勘查一线,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先后参与了肃北公婆泉煤田、民勤红沙岗矿区、景泰土墩子井田、肃南法拉沟煤田等多个勘探项目,提交煤炭资源量2.2亿吨,编制各类地质报告20余份,发表学术论文5篇,多次获得甘肃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并连续两届获评一四九队“专业技术带头人”。
探秘自然学本领 怀揣理想定航向
读大学前,张献文对地质的认识仅限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生平经历和在《看看我们的地球》中所描述的地学常识。2007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倾向于“光明”的就业前景,并未深入探究“资源勘查”的真正含义,她便选择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当收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天真地以为,跨入大学校园就已然成为李四光先生的地质“战友”。
大学四年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为张献文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她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之奥秘,深刻领会“沧海桑田、转瞬即逝”的内涵。在她看来,每一块岩石都承载着一段悠远的历史,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也揭示着自然界无尽的奥秘。这种独特的吸引力,让她同千千万万地质队员一样,顺应本心、顺应热爱,踏上了一条前赴后继、不畏艰难的道路。
初出茅庐闷头干 迎难而上显身手
机会总是优先光顾有准备的人。入职两个月后的一天,当张献文一眼辨认出老专家从野外带回的一块岩石的名称时,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被安排加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公婆泉煤炭普查项目组。
2011年9月,张献文第一次来到位于甘肃省最北端中蒙交界处的马鬃山镇开展外业工作。蓝天如洗、雄鹰翱翔的马鬃山是她地质生涯的真正起点。在那里,她首次体验了野外一线的工作与生活。“没有通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话信号,饭菜就是随身带的馒头和榨菜,中午在地上一坐就开吃,半个多月都没办法洗澡。”生活如此艰苦,但她一点儿也不在意,一切源于热爱。她笑着回忆道:“其实生活的艰苦都不是问题,当时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我虽然是学地质专业的,但实际到现场,不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从熟悉钻机的构造、做岩芯分析,到学习如何将机械生产记录与地质编录相结合,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在老钻工看来十分简单的钻探回次,我其实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
无论天气如何,张献文的装备永远都是男式衣物和一顶迷彩大檐帽,只有一条既可以当口罩又能当围脖的粉色头巾带有女性特征。在野外,一天有四季,昼夜气温变化很大,早上出门可能还秋高气爽,不到中午头顶就冒出大太阳,晒得人难受。而此刻,女性地质工作者的不易才开始显现。每次出野外的时候张献文都尽量少喝水,因为上厕所就是个难题。“一眼望去周围全是戈壁,别说遮挡了,连根草都没有,周围一起工作的还都是男同事,一旦起了便意只能忍着。”为了避免这类麻烦,张献文只有在口渴得厉害时,才会抿一小口水,润润嗓子。
从马鬃山返回兰州后,张献文承担起公婆泉煤炭地质报告中煤质章节的编制工作。此前她并未系统学习过煤的相关知识,接手项目后,她恶补基础理论,深入学习《煤地质学》及相关文献,书本、规范从不离手。遇到复杂地层时,她仔细斟酌,经常与前辈沟通交流,严谨细心地进行判层。就这样,她整理煤样、收集分析地质资料日渐熟练,最终高质量完成了报告编制任务。
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张献文完成了从“象牙塔”到实际工作的转变,对她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也是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她顽强奋斗、努力生长。
攻坚克难显担当 统筹兼顾谋发展
如果说陇原煤矿、窑街三矿、同德煤矿等储量核实和红沙岗矿区西部煤炭预查、土墩子煤炭普查等项目为张献文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法拉沟煤矿外围煤炭详查项目则帮助她实现了职业生涯质的飞跃。
面对全生命周期综合性煤炭勘查项目复杂的工作环节,作为项目负责人,张献文主动适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她强调“施工、研究、调整”三边并举,室内与野外工作齐头并进,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及时组织召开工作区构造格架划分合理性讨论会,力求协同互通。在这种模式下,当最后一个钻孔作业结束时,她已经完成了构造演化、沉积环境演变、聚煤规律等所有成果报告所需图表的绘制与统计,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了项目进度与质量双管齐下。
为了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张献文细致统筹规划,对每个钻孔数据进行再次分析,在项目实施的近一年里,“5+2”“白+黑”成为常态,正是这种刻苦钻研、勤学好问的精神,成就了工作中日渐成熟和坚定的她。“张献文一直在努力提升技术能力,也能虚心接受他人建议,专业问题一说她马上就理解了,是很有灵性的技术人员。”一四九队总工程师马代兵这样评价她。
为在专业技术领域找到更多突破口和可能性,张献文完成了“海石湾煤矿三采区地面瓦斯抽采二期工程五号井场瓦斯抽采项目QP01号孔封孔施工组织设计”,为后续一四九队实现甘肃省第一口连续产气煤层气井“零”的突破,实施综合规模居全国首位的海石湾煤矿地面瓦斯排放超大口径正循环回旋井打下坚实基础。她完成的《甘肃省天水北部—通渭一带地热资源成田因素及赋存规律研究》,为地方政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助力一四九队深入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张献文不仅注重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还积极践行地质行业“师带徒”“传帮带”优良传统,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培养90后、00后技术骨干。“她最牛的就是在繁杂的工作中始终保持清晰的工作思路和高效的时间管理,风风火火又条理清晰。”张献文的徒弟冀晓彤常常戏称她是“风一样的女子”,“她从不说教,给我安排好工作内容、指明方向后,就放手让我去做,然后让我自己发现问题,她再来帮我分析、解决问题。在一次次工作过程中,她展现出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从心底认可了这位师父。”
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这就是工作中的张献文。然而对于家庭,张献文直言是有亏欠的。她说:“每次出野外,都是说走就走,不敢给女儿反应的机会。”虽然每次出发都饱含对女儿的愧疚与不舍,但她明白既然选择了地质事业,家庭上就要作出牺牲。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丈夫同样是一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良好的亲密关系是最好的心灵沃土,夫妻二人既是同行又是密友,在工作和生活上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挑战。在张献文为了追求地质梦想努力拼搏时,丈夫就是她的坚强后盾,悉心照料年幼的女儿,妥善处理家中琐事。作为同行,丈夫还经常与她交流工作中的所见所感,为她提供不同的思路和建议,两人的默契合作,不仅增进了夫妻间的情感,也为张献文的职业拼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张献文的故事,是当代女性在技术领域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生动写照。她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地质工作者的风采,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张献文和她的同事们正以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找矿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绘制着一幅幅壮丽的地质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