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传出三代青春
我的爷爷叫董崇礼,我的父亲叫董进平,我的名字叫董旭。爷爷出生在旧中国,读书崇礼是父母对他的最大期望。爸爸出生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代,爷爷把对祖国进入和平年代的心情写进了孩子们的名字里。我出生的年代,那时候家里寄望祖国如出生的旭日般发展壮大, 赓续红色血脉,我们三代人用三代青春书写了一幅新时代的画卷。
第一代战火中的青春
爷爷出生于1935年,14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那时还没有建立新中国,爷爷在解放区当了一名通讯员。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爷爷服从组织安排,被分配到247军工厂当了一名工人。1961年,为战胜经济困难,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爷爷再一次服从组织安排,一路辗转侯马、长治、吕梁、太原进行工作,在这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6年,随着“文革”运动的开始,生产秩序乱了套,科研、技改都受到影响,许多项目停滞,甚至夭折,而爷爷作为当时厂里未被波及的技术人员,除了要做熟悉的热处理工作,还要兼做车工、铣工的工作。面对困境,爷爷没有退缩,把每项工作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从未发生过产检率不达标的情况。他们那一代青年对祖国有一种义无反顾的热爱,可以舍小家、为大家地投身到组织和国家需要的任何地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奋发有为。
第二代建设中的青春
我的父亲出生于1959年。1977年,年仅18岁的他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加入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队伍中。在国家最艰难的时期,他们同当地老百姓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祖国农村的建设事业无私地奉献着。相比我们这一代青年,他们拥有更多对人生艰辛的领悟,这也奠定了父亲在后来的工作中任劳任怨的好品格。1980年返城后,父亲在爷爷的影响下,加入了9129军工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也在这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41年(退休后返聘)。当时的军工厂都在深山老林里,条件艰苦,基本与外界隔绝,上世纪90年代初,军工厂改为国有企业后,他们才从大山里来到城市。在那个年代,交通没有如今这么便利,信息也没有这么畅通,他们那代人就是用自己对建设祖国的热爱,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军工事业。父亲获得的奖状有厚厚一大摞,“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翻看父亲的日记,关于生产技术的每一个细节指标都被认真地记录了下来,父亲常说:“搞技术工作,就是要谨小慎微,一个数据出问题,生产的产品就是废品,就会造成浪费。”父亲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了一辈子,我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
第三代复兴中的青春
父辈用言传身教帮我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耳濡目染中,“爱岗敬业”这个词像一株幼苗,在我心中萌发,在葱茏的时光中长成参天大树。我出生于1989年,可以说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吃得饱、穿得暖,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2011年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我便参加了工作,如今已工作11年。工作中,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凭借着辛勤的耕耘略获一些成绩,工作内容也从专业技术转变到了党务工作,无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从事党务工作,都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有付出就有收获。2021年,在山西省公益广告大赛中,我创作的“倡导移风易俗,共享文明生活”短片获得三等奖,为单位争得了荣誉。由于工作表现出色,2021年7月9日,被院党委推选为第119期“道德讲堂”主讲人,并获评“有为青年、奋发有为”道德模范。我谨记父辈的教导,干一行爱一行,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没有因为工作内容的转变而产生一丝一毫的懈怠,也更真切地领悟到,在未知的领域里要以严谨的作风、创新的思维“开疆拓土”,方能再开新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家用三代青春见证了这个伟大国度的发展。最后我想说,历经考验与淬炼,哪怕荆棘满布,也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