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5年03月2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争做绿水青山的“画师” 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 探索与高校产学用融合路径 雪域高原上的工勘人 技术与质量双擎驱动  打造可持续发展新标杆 基层动态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争做绿水青山的“画师”

——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江西长江重点生态区(饶河源—信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侧记

□ 作者 郑淑萍/文 姜卫东/图

野外踏勘

江西长江重点生态区(饶河源—信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是财政部、自然资源部2024年度提名的重点生态修复项目,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鄱阳湖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浙闽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交汇区,其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之一,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生态环境修复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坚实有力的行动修复矿山昔日生态“疮疤”,换得青山归来。

规划起笔,跋山涉水勾勒画卷

时间回到2023年11月。

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生态环境修复院作为初步方案编制的技术单位,申报了江西长江重点生态区(饶河源—信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自然资源部要求2024年2月提交申报方案,3个月的时间非常紧张,我们必须争分夺秒、高效分工、密切合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拿出一个满意且可行的方案。”生态环境修复院党支部书记王韶文要求。

因申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第八大队立即与兄弟单位成立联合申报工作专班,队长抓协调,分管副队长抓落实,生态环境修复院迅速组建示范工程申报专项工作小组,奔赴北京、上海、南昌等城市交流、取经,争取以最高效率拿出最优方案。

2024年1月,技术人员经现场调查发现,申报区域内不少图斑已自然复绿,有的图斑已经被开发利用,导致申报治理面积不符合大于10平方千米的要求。

“提交申报材料时间快到了,我们必须抓紧详细核查,补充完整项目区内图斑治理面积。”技术负责人黄勇强调。

专项组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到区域内10个县(区)对图斑数据库进行梳理,并要求技术人员在一周内对疑似图斑逐一实地核查,及时补充一部分符合要求的图斑。

生态环境修复院技术人员用时3日,跑遍了申报区域内每一个角落。在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申报治理面积达到11.35平方千米,满足了申报要求。

2月,项目实施方案定稿并提交国家评审。

5月,捷报传来,实施方案顺利通过评审,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库。

勘查设计,初心不改描绘山水

8月,生态环境修复院成功中标该项目的(上饶市)勘查设计项目。9月,该院着手实施生态修复勘查设计项目。

生态修复勘查设计项目主要工作是根据矿区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对区域内296个图斑、602.14公顷修复面积进行施工图设计及工程勘察等。

“生态修复勘查设计项目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勘查设计工作中,确保每一项设计、每一个方案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生态环境修复院院长乔占瑞郑重表示。

为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生态环境修复院明确目标,制定出周密的实施方案,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制作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要求工作任务细致到天、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团队肩负着崇高使命,开始向大山深处进军。专项组分为4个小组,分别由骨干力量带队,形成质量互检的A、B岗,保证项目的精准实施。

4个小组深入野外现场踏勘,充分发挥遥感、地质、无人机航拍等多种专业优势,对每一处废弃矿山进行全面、细致勘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报告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员在烈日炎炎、酷暑难耐的三伏天,与山野对话、和岩壁共舞。

“许多项目调查区域内是没有路的,大家就穿着长衣长裤,手拿镰刀,硬生生地砍出一条路。脸上留下的一处处划痕,记录着我们穿过的每一处山林,踏出的每一条‘新路’。”黄勇说道。

生态修复勘查设计项目涉及面广,确定修复方向及修复措施的影响因素多,需要多方参与,充分征求意见。项目开展过程中多次调整方案,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我的设计方案经过了5次调整修改,现场也去了5次,好事多磨,我们尽量让方案完善,符合政府规划及当地百姓的期望。”技术人员阮媛圆表示。

技术人员不惧困难、挺膺担当,怀揣着“让山更绿,水更清”的初心,以实际行动推动项目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

创新驱动,技术赋能生态蝶变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技术人员在废弃矿山地貌重塑方面遇上了难题,由于情况特殊,专项组陷入了瓶颈期。

生态修复勘查设计项目区域存在不少煤矸石矿山,这些矿山土地资源损毁严重、生态退化严重,部分还存在高陡边坡坡面基岩裸露、底盘废石废渣堆积等问题。根据当地生态修复现状,运用传统的覆土及无纺布挂网喷播方式无法实现预期生态修复效果。

“除了传统的经验做法,当时没有任何新技术、新方法可以借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副院长孙魏有点担心。

专项组并没有气馁,经过多次研究决定,把煤矸石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作为项目重点来突破。

一方面实施“引进来”,专项组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召开项目研讨会,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技术骨干姜卫东带领技术人员走访各大高校和企业,并多次到赣州、抚州等申报成功的有关单位交流学习。

终于,专项组在南昌大学资环学院了解到“共轭土”新技术,此项技术是用“矿渣(粉)+发酵的植物垃圾+有机肥+专利改良剂”研制团粒土的创新技术,比起普通土壤具有更强的保水保肥能力,成效持续时间更长、效果更好。此项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土壤不足的问题,还可实现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

经过多次沟通洽谈,生态环境修复院与南昌大学资环学院达成合作,学习使用“共轭土”技术,并根据矿山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技术工艺,改进技术性能,使之达到煤矸石矿山生态修复效果。

在专项组的努力下,生态修复工程共打造亮点性、示范性项目18个,运用“生态修复+N”“共轭土”“团粒喷播”“PMC毯”“藤帘专利工艺”等多项新模式、新工艺,有效提升区域内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