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赋能 破浪前行
——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大队推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早春二月,春雨绵绵,处处春意盎然。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承担的江西省铜鼓县曾家庄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项目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技术人员穿梭于山间谷地,观察水文地质特征、核对数据、进行孔位布设,钻机和空气压缩机缓缓驶向预定钻探点位……伴随着钻机的轰鸣声,水流喷涌而出,水花在空中四散飞溅。
铜鼓县曾家庄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项目现场
这一瞬间,不仅意味着该项目成功觅得水源,更是第七大队向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转型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生动写照。
开辟转型发展新航道
2019年12月,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型发展,第七大队将下属的赣南地质工程院地质环境院一分为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应运而生。肖则佑从那时起挑起了该院院长重任,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水环院成立初期,面临诸多困难。
“我们以往开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地热水、矿泉水、找水建井及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等方面,从未实施过生态环境及水利方面的项目,相关技术人员近乎空白,并且大部分成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新人,经验不足,没有相对稳定的业务来源。”肖则佑回忆。
为解决生态环境及水利板块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尽快打开局面,院领导班子经讨论决定挑选一批技术骨干参加专业培训,同时前往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等单位项目现场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那段日子里,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认真学习。为了不错过任何细节,他们白天跟着专家跑现场,晚上集中学习讨论,就连三伏天中午也坚守在现场。就这样,他们逐渐掌握了相关技术方法。
2022年,水环院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申报的两个市本级项目成功入库生态环境部项目,并独立完成“江西省赣州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项目的监测井成井及样品采集工作。2023年,又实施了“江西省赣州市十四个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及“赣州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补给区划定及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项目。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第七大队的水工环专业技术能力逐渐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认可。2022年和2023年,大队先后与赣州市应急管理局、赣州市生态环境局、赣州市水利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七大队组建了相应管理团队,成立了专家组和若干技术工作小组,还外派多名技术骨干到相关单位交流,提供技术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乡村振兴等方面为地方提供公益技术支撑。
助力资源保护与利用
水环院始终以“开展水工环地质勘查,服务资源环境保护利用”为发展宗旨,用心写好水和水环境文章,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驾护航。
近年来,水环院先后完成宁都幅、长胜幅等多个1∶50000图幅水文地质调查,瑞金、定南等多个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等项目,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工程项目设计提供了翔实的水文地质资料。在石城楂山里探获水温55℃~56℃、流量每日4400立方米的地热水,在宁都县小布镇盲区内探获水温54℃、流量每日2380立方米的新类型地热水资源,在资溪县探获全省最大储量饮用天然矿泉水点,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下,第七大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始探索从传统的找水成井、服务矿山建设向生态环保领域的转型之路。他们积极拓展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联系紧密的生态环境项目,结合岩土工程技术方法,为多家单位实施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管控项目,成功阻断了污染物扩散。
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后,作为驻市地勘单位,保护稀土矿山的生态环境成为第七大队的重点研究方向。目前,正在实施的“江西省龙南市汶龙镇离子型稀土铵盐历史采区酸性地下尾水治理工程”,将有效改善矿区地下水及土壤环境状况,彻底解决历史采区遗留问题,防范化解地下水污染风险。肖则佑表示,下一步将重点谋划稀土矿的绿色开发技术,为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驾护航。
如今,面对市场及财政对地热、矿泉水类项目投资减少的情况,水环院积极向水气矿产勘查转型,目前已发现地热水伴生的达到工业指标的稀有气体矿产,并将深耕该类技术方法开展科研攻关。同时,紧跟国家重点投资方向,向水利板块转型,为灌区等水利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服务。
未来,第七大队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书写“水”文章的新征途上,乘风破浪、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