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的“美容师”
——记全国煤炭行业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张奕哲
张奕哲检查生态修复效果
个头不高,面容憨厚。见到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二院有限公司宜阳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负责人张奕哲时,他正在一处废弃矿山治理现场忙地质测量。
这个从豫西山区走出的农家子弟,在生态修复一线默默耕耘8年,取得“第2届全国煤炭行业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河南省地质系统技术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成长为“张奕哲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办人。
张奕哲长期坚守基层一线,致力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参与完成30多个国家、省、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牵头编制20余套生态环境治理施工专项技术方案、治理施工手册,参与20余项创新成果和项目,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2.2亿元。
从一个“新手小白”到拿了这么多奖的高技能人才,有什么秘诀?张奕哲说:“我觉得要始终有一颗不满足于现状的心,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求完美。”
从“新手小白”到“业务骨干”
伴着铿锵的改革步伐,张奕哲一踏出校门便投身单位的生态修复项目“主战场”。记得第一次和同事们到三门峡一处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现场踏勘,看到矿坑连片、矿渣遍布的恶劣生态,从小见惯绿水青山的张奕哲有点“懵圈”。虽说是专业出身,此前也参与过地质调查填图、矿产压覆、地灾评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矿山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的报告编制工作,但要真正“入圈”生态修复治理,绝非易事,但张奕哲决定全力以赴。
随后,单位承担的矿山环境规划、矿山环境治理勘查设计项目,一个个落在了张奕哲和同事的肩上。“为了提交高质量的报告,我和同事们针对一个方案、一个环节、一项措施,总要讨论来讨论去,直到大家一致通过了才能最后定稿。”张奕哲指着一摞项目报告说。
辛苦是肯定的。每天上班,张奕哲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个人。周末也基本在办公室里泡着。困难多,他就用最笨的方法学:啃专业书籍、请教地质专家、与同事们探讨交流,再不行就直接到生态修复治理样板区参观学习。“那时候,他晚上做梦都嘟囔着生态修复的术语哩!”妻子赵可玲说道。
几年来,张奕哲和同事们跑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岭岭,参与完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的可研立项,洛阳市偃师区、新安县、三门峡市湖滨区汾渭平原中央财政重点资金生态保护项目勘查设计,洛阳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一批项目,先后翻阅了20余万字的技术资料,牵头编制了5本生态环境治理施工专项技术方案、治理施工手册……昔日的“新手小白”变成了“业务骨干”。
日行三万步的“拼命三郎”
“我不是在跑图斑的路上,就是在去跑图斑的车上!”张奕哲所说的跑图斑,就是在项目治理前,根据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实地调查治理区域的情况。
2019年10月,单位承担的洛阳市采煤沉陷区项目工期紧、工程量大,需要探查的图斑点有800多个,而张奕哲所在的项目组就承担了400多个。
张奕哲把项目分为三个组,对全市的采空区开展调查,晚上回来加班整理资料、规划路线。“因为每一个遥感解译图斑点都必须跑到,而且这些点大多数都不在路边,必须靠腿,每天都是三万步,真是跑断腿呀!”
张奕哲带领的小组,在10天时间里就完成了190个图斑点的调查工作。调查中,他们不仅完成了遥感解译的图斑,还对周边煤矿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在高易发区,他们对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和周边村民进行了走访,靠实地考察获得一手翔实资料,如期提交了项目调查报告,获得业主的好评。该项目入选2020年度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十大进展成果,作为主要参与者,张奕哲受到省里的嘉奖。
勤奋耕耘终有收获。2020年9月16日,在河南省矿山环境生态保护修复职工技能竞赛中,张奕哲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一举夺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荣获“河南省地质系统技术标兵”称号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克难攻坚的“科技尖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掌握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总结应用先进操作方法,张奕哲所在的单位注册了“河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云端平台,围绕矿山开采工艺、绿色矿山建设、矸石山生态修复、煤矿采空区治理等课题开展研讨,并在2021年12月被河南省总工会命名为“张奕哲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针对边坡治理难度大的共性问题,张奕哲带领工作室的同志们找到了破解“良方”。新安县沿黄河生态综合治理14号矿坑项目,矿坑坡陡坑深,落差近30米,治理难度大。原定的项目设计是沿着坑边向外放坡,修成一级一级台阶,但这种治理方法会对周边的田地、树木造成很大破坏。重新踏勘后,大家连夜召开“诸葛亮会议”,讨论新的治理思路。很快,新的治理方案“浮出水面”:对采坑边缘进行放坡,形成的废渣填入坑内,然后再对场地进行客土覆土、土壤培育,最终形成成区连片耕地。
工作室研发的“一种钻井用无线随钻测斜仪快速连接接头装置”还获得发明专利。张奕哲说,这项工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生产中的施工难题。2019年8月,单位承担的煤层气水平井工程时间紧、技术要求高,为保证工程快速推进,工作室创新团队在改进技术工艺方面开展了攻关。经过一次次的研讨会、一次次的工艺设计,在10余天的时间里,无线随钻测斜仪快速连接接头装置终于研制成功。
一个个攻关课题,一摞摞创新成果,一张张荣誉证书……成立4年来,“张奕哲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果丰硕,先后开展创新项目60余项,涵盖黄河流域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煤矿采空区调查、绿色能源勘查等多个领域,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2.2亿元。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张奕哲怀着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甘做一名守护绿水青山的“美容师”,将青春和汗水尽情挥洒在中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