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小城烟火气
在我曾生活的小县城北关,有一种逛街被人们叫作赶集。当你空闲时,在这个土里土气的集市上逛逛,不仅可以了解当地原汁原味的生活,还可以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和本地的乡土风情。汪曾祺先生曾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而我喜欢去逛菜市,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挤挤挨挨,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我想,这大概就是逛集市的魅力所在吧!北关这座小县城,我生活了三十多年,如今无论身在何处,对此地依然心心念念、倍感亲切,在情感上更是难以割舍。
时逢周日,早晨睁开眼已经九点多,楼下传来阵阵嘈杂声,透过窗户往外看,街道上人来人往、异常热闹,翻开手机日历一看,原来今天是赶集日。按照当地习俗,充满活力的大集以阴历计算,每隔五天一次。集市位于河堤一带,整条街道连同河堤摆满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摊点,各种各样的商品在街道两边依次排开,可谓是应有尽有。我置身于这片“闹市”之中,顺着人流挤来挤去,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尽情感受着最纯正的乡村气息,脑海中不由浮现出童年时期逛集市的情景。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童年时期,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我太多,于是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把我送到奶奶家住上一段时间。那个时候的农村比较落后,生活条件远没有现在好,所需的生活用品往往难以自给自足,需要定期赶集购买日常用品,如油、盐、酱、醋、茶、农具等,也可顺带把自己家里的剩余物品卖掉换钱。
我小时候曾跟随奶奶去当地的集市上售卖家里的土特产,比如苹果、柿子、黄花菜……现在回想起来,跟着奶奶去赶集,算是我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了。从家里出发到集市,大约五公里路程,那时没有柏油路、没有车,全靠步行。遇上雨天,满路泥泞,走一步滑三步。若是晴天,路上则是一层厚厚的黄土,如果偶然有一辆车经过,尘土飞扬,人立马就会被淹没其中,如土人一般,必须弯下腰,蒙住头和眼,等灰尘散尽才能继续前行。隔壁的爷爷家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奢侈、时髦的交通工具了,很是令人羡慕的。运气好的话,我们可以搭乘,虽然一路颠簸得厉害,但免去了步行之苦,倒也丝毫没有影响我赶集的激动心情。
在我的记忆中,集市位于县城里一条窄窄的街道上,虽不大,却异常热闹,人山人海。集市上,各种各样的商品令我眼花缭乱,吆喝声、争执声、讨价还价的喧闹声在耳边此起彼伏。奶奶忙于热情地将自己顺带的土特产推销出去,然后用换来的钱采购生活必需品,我则紧紧拉着奶奶的衣角,生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丢,眼睛却始终盯着花生、麻花、奶糖、瓜子那些诱人的吃食。奶奶当然知道我的心思,把家里需要的物品采购完,便给我买最喜欢吃的奶糖和瓜子。如果赶上过年,还会给我买喜欢的新衣服。当时那种高兴和满足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我小心翼翼、有滋有味地品尝着,不舍得很快吃完。即便这样,回到家中我也不忘把好吃的分享给妹妹。
“葵花籽,葵花籽,上好的新疆葵花籽。奶糖,奶糖,大白兔奶糖,走过的,路过的都捎些回家过年啦!”集市上,小伙子热情的叫卖声打断了我回忆的思绪,他善意的笑脸让我的心里暖意融融,于是我买了一包葵花籽和一包牛奶糖。剥开糖纸放一块在嘴里,像是回到小时候一样,只是嘴里的糖已不是当年的味道。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儿时的那个味道早已根深蒂固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了吧。
随着太阳渐渐偏西,热闹的集市也要落下帷幕了,人们提着大包小包踏上了回家的路,忙碌了一天的商贩们也是收获满满,直到人群散去,街道慢慢恢复了宁静。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集市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承载着我的记忆与情感。在我的心里,家乡的年集,永远是一幅涌动着热烈与憧憬的乡村图画。时至今日,我依然热衷于赶集,不单单是为了购买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是为了体验和怀念那份久违的热闹与温情,以及那些拥挤于人群中一去不复返的乡土情怀。赶集,赶的是乡俗风味,赶的是乡土文化,赶的是乡愁味道。
我爱这个充满烟火气、市井气十足的北关集市,更爱这个幸福感指数爆棚的小县城。此时此刻,只愿儿时赶集的那抹乡情的美好与幸福,能够永远萦绕心间、留存于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