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醉美水乡的时光册页
在江苏兴化,里下河的腹地有一处美轮美奂的时光册页,宛如辽阔大地上最美的指纹,它们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谱写的壮丽史诗和文化遗产,这便是兴化垛田。
兴化垛田是由这里的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状如小岛,物产丰饶,景色旖旎。垛田是在当地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下,为适应防治洪涝以及人口快速增长而创制,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岁月的故事,每一道水波都倒映着生活的梦想。
踏入垛田,仿佛闯进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水乡桃源。蓝天犹如澄澈的水晶,悠悠飘荡的白云则是它灵动的思绪,将诗情画意的影子轻柔地洒在广袤的垛田之上。那一块块垛田,像是从碧波中生长出的翡翠岛屿,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像琴键,仿佛蕴含着美妙的音乐;却又巧妙而自然地排列着,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绿色拼图。垛与垛之间,河道纵横交错,清澈的河水宛如一条条银带,蜿蜒穿梭其中,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像无数星辰坠入湛蓝的大海,又仿佛无数颗细碎的钻石在快乐地炫舞。
当春日暖阳踏着水的旋律、拍着风的节拍,迎面的垛田便是花的海洋。浪漫的诗人喜欢来此地打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金黄色的油菜花犹如黄金地毯,在风中起伏荡漾,肆意向着天际奔涌。每一朵都饱含着对阳光的热爱,它们相互簇拥着,形成了一片金色的浪涛,微风拂过,花浪起伏,馥郁的花香弥漫在洁净的空气里,让人沉醉不已。花丛间,蜜蜂嗡嗡忙碌,蝴蝶翩翩起舞,它们让时光的画卷鲜活灵动起来,与这片花海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诗意的画卷。直到夏日悄悄来临,垛田换上了翠绿的盛装,葱郁的蔬菜和瓜果在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豆角在藤蔓上垂挂,南瓜在叶间若隐若现,鲜嫩的荷叶铺满水面,荷花亭亭玉立,粉得像霞、白得如雪,散发出阵阵淡雅的清香,引得蜻蜓在水面上点出一圈圈涟漪,如诗如画、如梦似幻,打开了一帧帧醉美水乡的时光册页。
曾几何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在50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东海海滨。3000年前海岸线东移,兴化地区水位下降,出现了陆地。1000年前宋朝年间,范仲淹出任兴化知县,因兴化饱受洪涝灾害而修建“范公堤”,为沼泽变陆地提供了条件。南宋时期,为了抵御洪水,先民们在沼泽荒滩上垒土成垛,开始了与水共生的生活。岁月流转,垛田从最初的防洪避难之所,逐渐演变成鱼米之乡的丰饶之地。站在垛田之上,仿佛能看到先辈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在这片水乡泽国开辟出了一片生存与希望的天地。古老的水车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河边,见证着垛田的兴衰荣辱,它吱呀吱呀的转动声,仿佛是历史的低语,诉说着过去的艰辛与如今的繁荣。
古往今来,人们择水而栖、傍水而居、临水而兴、因水而盛。兴化垛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里的人们依水而居、以田为生,生活简单而充实。垛田的风情充盈着质朴与温暖。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水面,渔民们便摇着小船,驶向河道深处,撒下希望的渔网;田间,农民们扛着锄头,穿梭在垛田之间,精心照料着农作物,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傍晚,袅袅炊烟从错落有致的农舍中升起,与天边的晚霞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温馨的乡村晚景图。农闲时,村民们聚在村口的老树下,谈天说地,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这里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赛龙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精致的农民画描绘着垛田的四季风光和生活百态,展现出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兴化垛田的历史变迁,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斗史。曾经,这里的人们与洪水抗争,在艰难中求生存;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垛田不仅保留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成为旅游胜地,吸引着四方游客。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与传统的农耕方式在这里完美融合,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让垛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看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心中不禁涌起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2019年,兴化垛田入选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兴化垛田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道河流都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它们让我明白,只要心怀梦想、勇于奋斗,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奇迹。
兴化垛田,一帧帧醉美水乡的时光册页。你是水乡的梦里梦外诗篇,你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你的美丽与富饶,你的历史与文化、出发或抵达,都作为一种质朴乡愁的底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田。兴化垛田仿佛一本写满桃花源的线装书,愿时光温柔以待,愿岁月静好,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永远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行,书写生命的温度和力量、内心的安宁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