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拜大年
“快起床,快起床!你听听街上都开始拜年啦!”母亲站在床边,催我快点起床。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的我十二三岁,正是贪睡的年龄。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钟,街上传来阵阵鞭炮声,伴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声,母亲知道村里人的大拜年开始了。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睛,一骨碌爬起来,麻利地穿上棉衣棉鞋,大步向对门的爷爷奶奶家跑去。
在我们豫东北老家,大年初一有着隆重的拜年习俗。在这一天,村里人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晚辈清晨起床后,先要向家中长辈叩头,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并用核桃、糖块、花生、红枣等拜年礼品招待晚辈。同辈亲友也会互相登门拜年,施礼道贺。从早上四五点开始直到上午八九点,拜年习俗才算结束。
我和哥哥来到爷爷奶奶家时,两位老人已经坐在两张太师椅上等候晚辈来拜年了,中间的桌子上摆放着拜年礼。“爷爷、奶奶,俺来拜年了,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说罢,我们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头。两位老人脸上乐开了花,抓着拜年礼品一个劲地往我们衣服口袋里塞。
这时,我的堂弟西标、树辉带领着弟弟、妹妹们也来拜年了。爷爷说:“拜年规矩要记住,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行礼时,双手抱拳前举,左手握右手,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男子的标准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那一天,爷爷又是讲解又是做示范,实际上,一贯重礼仪的爷爷,这些话每年都要叮嘱我们一次。
从爷爷奶奶家出来,大街上早已热闹起来,人们三五成群走街串巷,脸上挂满了笑容,边走边聊生活琐事。大家见了面,相互拱手问候一声“过年好”“给您拜年了”。
我们串完东家串西家,不知不觉就来到八斤爷家。八斤爷终身未娶,性格豪爽,爱开玩笑,以放羊为生,有好吃的总是偷偷塞给村里的小孩们。我们推开虚掩着的门,只见一只小黄狗从窝里爬出来,拱拱腰,抖抖身,叫两声,摇头摆尾向我们跑来。听到声音,八斤爷迈着碎步从屋里走出来。这时,我心里默默记着爷爷交代的话,看着可爱机灵的小狗,还惦记着八斤爷家有我喜爱看的“小人书”,馋人的水果糖,心里一激动,竟将作揖方式错成了双手合十状,惹得大伙哈哈大笑。
大家排好队,齐刷刷跪在地上给八斤爷磕头。行完礼,佩灿哥问八斤爷今年都准备了啥好吃的。八斤爷开玩笑地说:“今年只给小孩发吃的,你们是大孩子,就不再发了。”佩灿哥笑着不依不饶,领着我们来到屋里,抓起桌子上的核桃、糖块、花生,大把大把地往口袋里装。八斤爷站在我们身后,大声喊着:“别抓完了,给我留一点吧。”他一看拜年礼眨眼工夫就被“扫荡一空”,嗔怪道:“你们这群小子真是土匪!”随后嘿嘿一笑,又说:“幸亏我多了心眼,那些拜年礼藏起来了,要不然你们会把我的老窝端了!”我们吃着糖,咬着核桃,一脸喜悦,笑声飘满了小院。
天亮了,大街上、胡同里依然涌动着一拨又一拨拜年的人群。此时此刻,我们的口袋早已被“胜利品”装得鼓鼓囊囊。小伙伴来到村中的戏台上开始“亮宝”,大家纷纷掏出核桃、糖块、花生,工工整整码放在一起,然后认认真真地进行查数,谁收获得多就有了向伙伴们炫耀的资本。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天南地北地相互拜年问候,发红包、抢红包,不亦乐乎,图的就是一个吉利、一个乐呵,只是这种形式冲淡了新年的味道。过去那种挨家挨户拜年的形式,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年味更加十足,并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