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开自麦浪间的花
——读《我的母亲做保洁》有感
最近在读《我的母亲做保洁》一书,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作者张小满的文字是有生命的,她用一种很舒服、很深情的笔触写了自己,写了母亲,写了她们的纠缠与和解。书中的母亲每天起早贪黑,默默为家庭付出。尽管工作平凡,但她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读这本书,我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那个炙热的中午,在沙沙作响的麦地里,弯着腰用镰刀一把一把收割麦子的农村妇女,在漫野的人群中,坚韧地向前收割着,不知疲倦。她穿着小碎花汗衫,随意地挽起袖子,偶尔直起腰看着远方的麦田,那种满足的笑容就像是金黄色的海洋里绽放的花,温暖又坚韧。很多年来,我的脑海中还常常记起母亲那时的样子,它给我力量、给我慰藉。
从我记事起,就没有看到过母亲年轻的模样。她的青春,永远与挥不尽的汗水交织在一起。放学后,我总能在某块田地里看到母亲的身影,她好像不知疲倦,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候在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如果你不叫她,她就像忘了时间、忘了饥饿一般。小时候,我认为母亲是超人,比男人还能干。后来我渐渐明白,没有人生下来就喜欢干活。母亲手上的茧子、肩上勒出的红痕、瘦削的身躯,以及她每天躺下倒头就睡的身影,她也很累,但没有人帮她,她不努力怎么办?只能靠自己。
母亲的辛苦让我很小就懂得,我没有任性的资本,也没有攀比的欲望。我会在放学后主动到地里,偷偷模仿着母亲的样子收拾各种庄稼。等到母亲发现我时,总会欣慰地夸奖我“干得不错”。小时候,我曾一度幻想长大后自己会像母亲一样,成为田间的行家里手。
高考时,我没能如愿考上农业大学,没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母亲。母亲说,“我在做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人人都会,而你要去做我不会的工作。虽然帮不了我,但只要你干得好,干什么行业都没有关系。”勤有功,戏无益。带着母亲的希望,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最基层的地勘单位。十二年过去了,我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中层骨干,从一名什么都不懂的学生成为高级研究员。这个过程,离不开母亲对我的教诲,更得益于她潜移默化中坚韧不拔的性格的影响。
我渐渐长大,母亲也在岁月的流逝中,被刻下了沧桑的印记。前些年,母亲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院,之后就不再去田里干活了。我因为工作原因,一两个月才能回去看望她一次,待不了半天就要匆忙往回赶。上周回去,我发现母亲走路时,两条腿已经很难打弯了,需要不停地揉搓、活动,才能慢慢站起来走几步。我抚摸着母亲的双腿,抬头凝眸间,发现母亲的脸上和手背上早已生出许多老年斑,瞬间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缠绕在我心间。回想母亲一路走来的历程,她流过的泪、挥过的汗,都凝聚着对子女们的殷切期望,她将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却从未想过让自己享受一下美好的生活。
如今,我也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每天的生活一地鸡毛,但只要回到老家,那种安静、朴实的环境就会安抚我浮躁的心。就像母亲不愿意来城里住一样,她总说:“城里噪音太大,楼层太高,住不惯。”我知道母亲舍不得家里堆满角落的瓶瓶罐罐,舍不得田间那些庄稼、果树的牵绊,更舍不得我的童年、她的青春……现在,我更加理解和尊重母亲的决定,因为我也从中受益良多。
现在的我仍然奔波在地勘单位一线,即使辛苦劳累,即使筋疲力尽,我仍将无畏向前。因为在那个小小村庄里,有一片天地,有一个身影,她在风吹麦浪中向我微笑,给我力量,坚定我一往无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