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地质不言悔
——写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
宁波片纪念章获得者代表合影 陈 颖 摄
“戴上这枚纪念章,我很荣幸、很高兴、很激动!”抚摸着胸前熠熠生辉的纪念章,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老同志张昌说道:“感谢国家!感谢大队!我们这一代核工业人无怨无悔,能为国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10月31日,第八大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宁波举行。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颁发人员范围是1964年10月16日前参加核工业工作的退休老同志,第八大队共有136人获此殊荣。
以身许国建功勋
昔日寻找铀矿工作间隙合影 关镇卿 摄
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之下,中国开始悄悄布局核工业战略版图。为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决定全面建设核工业强国。
铀矿被称作核工业的“粮食”,经过冶炼、提纯后的铀,可以制造保家卫国的核武器。铀资源是开启我国发展核工业大门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抽调部分精干力量,组建了多个找铀矿的队伍,老同志们当时被分到了新疆五一九队和四川西南二〇九队,奔赴云南乌蒙山开展核原料找矿工作。1979年,他们又从云南转战江西,主要负责赣东北和浙西南的找矿工作。
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奔赴哪里,居无定所,跨越大半个中国,为国寻找铀矿,无怨无悔。
攻坚克难铸丰碑
跨越历史的长河,昔日满怀壮志的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回想起当时寻找铀矿的场景,老同志们仍记忆犹新,那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铀矿石分布在哪里?离地表有多深?要解开这些疑问,当年只能采用最原始的勘探手段。
“当年我是小组长,带着十个人的队伍,根据地图规定的路线找铀矿,拿着仪器在山中穿行。地图并不精确,很多地方是悬崖峭壁、密林灌木。有时路远回不了驻地,我们就在山石边燃起一堆篝火,几个人依偎着过夜,第二天接着干。”余月检老同志回忆道。不管是山坳还是山坡,不管是荆棘还是草地,地质队员们必须把地图上的每一寸土地都仔细“过”一遍,获得一块块矿石样本。
寻找核武器原料的工作属于国家机密,单位情况对外界是绝对保密的,甚至不能告知家人。勘探期间,不允许附近的村民参观,地质队员们也不许带着勘探仪器从老乡家门口经过。勘探工作由全副武装的战士负责警卫,他们除了带着枪支外,还备有手榴弹,随时防范敌人的干扰破坏行为。
“小时候完全不清楚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只知道他很久很久才能回家见上一面。”纪念章获得者关镇卿同志的女儿关军在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
“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就是我们核工业地质人的‘三件宝’。”陈学明老同志说,“双脚就是我们的交通工具,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
老一辈铀矿地质人风餐露宿,冒着野外随时会出现的危险,无惧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一路向前。他们挎着背包、带着干粮,吃咸菜、饮山泉,披星戴月,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三光荣”“四特别”地勘精神。在云南和华东工作期间,共揭露评价铀矿点81个、大型锗矿点1个、金矿点3个。
1964年10月16日,当那朵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时候,中国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武器技术!正是一代代、一批批铀矿地质工作者栉风沐雨、艰苦奋斗,奠定了新中国强大的基石,让中国人挺起了脊梁。
“那是一段永远不会被忘记的经历。”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党委书记涂义宏在纪念章颁发仪式上说道,“颁发纪念章及证书,不仅是对我国核武器研制辉煌成就和峥嵘岁月的共同回忆,更是对老一辈核工业人以身许国、艰苦创业精神的致敬,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新时代核工业人特别是新时代年轻人对于‘强核报国’这一使命的坚定担当,赓续‘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为核工业强国建设汇聚更多更强的核之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