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4年10月31日
按日期搜索
十月 2024
 
 
 
 
0102030405
0607080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中煤地质报要闻版

版面翻页
要闻版
01

回忆开拓陕北市场的岁月

□ 作者 王伟灿

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地勘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干部职工勇闯陕北,形成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发展、团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陕北精神”。

在2022年河南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相关单位经整合重组,并入河南省豫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但“陕北精神”仍熠熠生辉。它不仅是豫地科技集团企业精神中的璀璨明珠,更是河南地质人延续“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时代坐标。

进军陕北

20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矿业萧条,地质找矿工作量锐减,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发展跌入低谷。如何转变经营方式、保障职工收入、稳定职工队伍、留住专业人才,是摆在该局各级领导面前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1997年夏季的一天晚上,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会议室灯火通明,一个有关“进军陕北石油市场”的会议正在召开,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研究、分析、论证,一个摆脱三队困境的重要共识在班子成员中形成:组织队伍进军陕北!

1997年7月,带着火一样的热情,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三队308钻机一路向西,率先进入了黄土绵绵、野岭重重的陕北石油钻井市场,拉开了征战陕北油田的序幕。

初到陕北,带队的项目经理袁志坚便千方百计地找项目。经过一番努力,三队联系到抵达陕北油田后的第一个井场,开启了进军陕北的第一钻。开钻后,由于采用的是煤田地质勘探的老技术,钻井施工十分被动。钻井速度慢、效率上不去,甲方不满意。能否顺利拿下第一口井,直接关系到三队乃至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能否开发陕北市场。

这是一场要打赢而且必须打赢的“战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摸索,油井终于完成。尽管一眼500多米深的井干了近1个月,但陕北石油钻井施工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在陕北有了立足点。局属一队、二队、四队从308钻机的成功中看到了希望,纷纷组建井队开赴陕北油田。之后,15台钻机、460余人的钻井大军高举“河南煤田”的大旗,在石油勘探开发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场激情四射的探宝大戏。

创新陕北

由于进入陕北的队伍不断增加,各队技术参差不齐、相互间技术交流很少,各自为战、各顾一方等问题开始显现,生产和效益都受到了严重影响。2000年初,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郭长山在调研后说:“陕北石油勘探好比一支大型交响乐队,现在已经有一流的演员和乐曲,但要想将一支曲子演奏好,显出乐队的真正水平,还需要有一个高水平的指挥。”

不久,在革命圣地延安,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陕北石油钻井指挥部成立了。年仅35岁但有着多年地质勘探经验的李云峰任指挥长,带领指挥部一班人调研市场、掌握信息、加强交流,跑井队、查问题、堵漏洞,制定技术规范,协调各经理部、各井队间的关系。工作逐渐理顺了,相互支持、抱团发展成为各单位的共识。

当时陕北石油钻井市场空前红火,有的个体老板甚至拿着现金找井队,但也存在开采无序、管理混乱等问题。李云峰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只有掌握更先进的钻井工艺和方法,才能在陕北长期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当时参与陕北石油勘探的施工队伍承担的井型多为直井,随着陕北石油钻井市场整顿力度的不断加大,直井工作量急剧萎缩,施工队时干时停。

“上马丛式井工程!丛式井施工工艺的优越性及其带来的效益,是直井无法相比的。而且这种工艺既符合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对资源开采的政策。”在一次项目经理会议上,李云峰的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第一组丛式井钻井工程在三队开始推行,施工时却遇到了难题:设备性能达不到要求,技术工艺不熟悉。三队人决心在丛式井施工中蹚出一条新路,工程技术人员和井队职工组成“学习小组”,到业主方、兄弟井队、高等院校、合作单位取经。同时,李云峰带领技术人员王新民、袁志坚、曹可义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双泵并联施工丛式井技术研究”……经过紧张筹备,2000年7月3日,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在陕北实施的第一组丛式井工程开工。施工中,三队充分借鉴其他单位经验,大胆革新,采用小钻机配套两泵并联施工丛式井、优质钻井液、扭矩紧扣等新技术、新工艺,仅用5个月时间就成功完成3组丛式井工程,完井11口,完成钻探工作量6551米,实现产值204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各队抢抓机遇,纷纷改装配套丛式井钻机投入施工,抓住了市场先机。施工中,各队积极钻研技术工艺,推广实施的大泵量钻进、钻头喷嘴、钻杆耐磨喷镀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安全、效率的问题;推广实施的整体移塔法,大大减少了辅助时间,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推广实施的丛式井施工工艺,增加了钻井盈利空间,提高了职工收入……有一项项创新技术工艺作支撑,钻井效率高歌猛进,曾多次进入勘探区前列,并催生了多口“红旗井”和“高产井”。

鏖战陕北

陕北创业发展之路充满艰辛和坎坷。

一队、二队刚进入陕北就发生了严重的孔内事故,一处理就是几个月,项目部经费没有了,大家就从自己家里拿钱贴补生产费用。项目经理坐着四处跑风的帆布篷吉普车在沟塬梁峁间奔波,联系业务、指挥生产。夏天车里比外面热,冬天车里比外面冷,晴天满车黄土,雨天车里车外一起下。

面对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大家没有叫苦叫累。钻机住宿帐篷不够,他们就在山崖下搭个彩条布帐篷。夜里,彩条布在风中“跳舞”;清晨起床,处处是厚厚的黄土,宿舍成了“文物出土”现场。冬季,陕北气温低至零下二十摄氏度,手套经常粘在钻杆上,钻工们就抽出手来,用木棒敲下冻在钻杆上的手套继续工作。立轴、高压管路、钻机钻盘、水泵冻了,就用火烤,一点一点化开。

一次,由于泥浆密度大,泥浆喷出十几米高,这时孔内有阻力,如果起得慢一些,就可能引起卡钻。危急关头,201井队长谢洪明一个箭步冲入如瀑的泥浆下,其他职工也纷纷冲进泥浆里拧卸钻具,一场事故避免了,可职工们一个个却成了冰泥人……“陕北精神”正是在这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中积累、沉淀形成的,最终成为河南地质人代代传颂的荡气华章。

凭着坚定的信念,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陕北干部职工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取得了一队鏖战刘天河、二队三战三捷石马科、三队成功开拓丛式井、四队激战王家川的辉煌战绩。从1997年到2004年,全局陕北石油钻井项目完成生产井、探井、丛式井等1382口,钻探进尺81.5万米,创造产值2.54亿元,全局勘探施工装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全国地勘行业最困难的时期,为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快速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后续豫地科技集团的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