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矿而行 书写“地质报国”担当
——记总局中化河南局职工张青松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18年前,刚大学毕业的张青松满怀热情,唱着《勘探队员之歌》加入了总局中化河南局,走上了地质勘查的道路。他扎根野外一线,勤勤恳恳工作,至今已主导或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8个,提交石墨矿、萤石矿、硼矿、钾长石矿等各类矿床10余处,用实际行动为地质事业贡献了力量。
特别能吃苦,以奋斗书写青春
2006年,张青松被中化局河南院(河南局前身)聘用,初出茅庐的他一上岗就被派到了中央财政重点项目——河南省鲁山县背孜矿区石墨矿详查项目。项目藏在深山里,去驻地的路上充满挑战,没有路、不通桥,需要先乘小巴车,再骑三轮车,然后赤脚背着行李过河。到达项目部,张青松积极工作,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同事们请教,一点点学习各项操作的标准和流程,再一点点啃下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实际操作要点……人生第一次出野外,张青松一待就是两个多月。
地质工作是艰苦的,张青松却总能在广袤的山林湖海间找到乐趣。在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时,他会为收获了一块好看的石头、捕捉到一张美丽的照片而欣喜;在外搭帐篷过夜时,他会因为一只野刺猬偷吃他的干粮而感到生命的可爱;在品尝各种各样的野菜时,他会感慨大自然物产的丰饶。从踏入第一个项目现场开始,近20年间,张青松凭借着这份乐观和踏实,从地质小白慢慢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负责人。
特别能忍耐,以执着书写责任
地质精神中,让张青松最有感触的就是“特别能忍耐”。2006年底,张青松参与了河南省卢氏县鸡笼山矿区铅金矿普查项目。为了方便工作,项目驻地设在山上,整座山上只有一户人家,夜晚山风呼啸,带来远处野生动物的叫声。进行野外作业时,项目队员们需要携带地质锤、放大镜、罗盘、手持GPS、野簿等工作用具,再加上采集的标本,每天至少负重二十斤、爬山五六个小时,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半年。
除了恶劣的生活环境,地质工作还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2007年,张青松被派往河南省内乡县午阳山矿区石墨矿普查项目。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他们乘坐的班车发生了侧翻。张青松腹部受伤,当场昏迷。紧急送医后,医生诊断为肌肉组织损伤,建议他卧床休息两周,但他仅住了3天院便赶往项目现场,开始野外勘探工作。
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炼中,张青松逐渐成长为单位职工认可的“大师兄”,他以身作则、任劳任怨,挑最重的担子、扛最重的责任,带领师弟师妹们勇毅前行。
特别能战斗,以行动书写担当
2011年12月,为期十年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式展开。勘查市场项目量回升,张青松负责的项目也随之增多。
2010年,张青松参与了河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他翻遍了能查到的所有资料,走遍了豫西山区,核查每一个矿区,用两年时间摸清了区域内矿产资源状况,最终成功提交了调查成果报告。
2012年调查刚结束,张青松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栾川县石灰窑沟铅锌矿项目,同时担任王家沟铅锌矿地勘项目的负责人,不辞辛劳地奔波于两个工地之间,协调团队工作,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按计划顺利推进。
2016年至2017年,张青松担任了新疆吐鲁番市小羊沟-苏伦纳一带调查评价项目负责人。项目区内硼矿点分布广泛且分散,张青松主动作为,巧妙运用综合找矿方法,通过对项目区内硼矿点的详细追索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项目区内零星出露的硼矿点同属一个含矿层位、受区内向斜构造控制”的创新观点。基于这一理论,他重新圈定了项目区内硼矿体的范围,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项目区内能够发现的硼矿资源量,最终成功提交中型硼矿床1处,项目野外验收和报告均获评“优秀”。
特别能奉献,以坚韧书写初心
经过多年磨砺,张青松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回报。近年来,他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入选河南省地质学会专家库,荣获总局“青年岗位能手”、河南省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近期又获评中化局第三届“明达工匠”。荣誉的背后,是家人的默默支持。
张青松平均一年出两次野外项目,每次在项目上待5个月。2018年,张青松的大儿子即将迈入小学的大门,妻子也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这时候,张青松接到了前往新疆温泉县阿拉套山铜多金属矿项目的通知。“老大出生时,刚满月我就去了南召县金矿项目,这次老二还没出生我又要去新疆,也不知道孩子出生时赶不赶得及回来。”这次离别长达6个月,其间,张青松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大儿子适应幼小衔接生活,一个人产检,一个人处理着日常家务,默默撑起了他们的小家。张青松坦言,亏欠最多的就是亲人,也十分感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奉献,是地质人对一线的坚守,更是地质家庭的付出。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点燃了全国地质工作者的热情。“我们都是收信人,更是答卷人!”张青松初心不改,步履不停,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勇往直前,以实际行动和工作实效朝着下一个“地质报国”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