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4年07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副刊·广告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光热源 魅力马营 勘 志 烈日下的坚守  “双碳”目标  共同追求

版面翻页
副刊·广告
0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作者 王龙堂 (陕煤地质一三一公司)

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柠檬时,我们要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生活中,那些自强不息、勤勉奋斗,化困难为实力的人,也会被生活尊重。

我来自陕西偏远山区,小时候虽家庭穷苦困难,但我没有向命运低头,通过不懈努力,我走出了大山,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更广阔的强国建设征程,犹如一株坚韧的藤草,不停息地向上攀爬。我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不断学习,与各种困难作斗争,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路。如今,我已是一名有着5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童 年

1947年10月,我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县枣庄乡杨沟村(现为韩城市桑树坪镇杨沟村)。

当时的杨沟村偏僻穷困,交通十分不便利,从村里到镇上需要步行30里羊肠山路。淳朴的村民住在窑洞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窑洞是村民们依山挖出来的土窑洞,装上门窗就是一个屋子,相邻的三四个屋子加上院落、篱笆墙或泥砖、石头筑起的院墙,就成了一户人家。我家的院落有三个窑洞,院子里种了两棵沙果树和一棵核桃树。因为是在大山里,人少地多,院子外、地畔边到处可见枣子、李子、杏子、梨、核桃等果树。

那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里不通电,天黑照明要点煤油灯。村民们种小麦、玉米、谷子、糜子、豆子,自己磨面吃,也会留一小片菜地种菜。吃的油和点灯的油都是用自己种的菜籽榨的。过年的时候,大家会轮流杀猪、磨豆腐。

地里还会种棉花,家家户户都有纺线机、织布机。农闲时,我的妈妈和太姥姥会纺线、织粗布,给大人和孩子们做衣服和鞋子。偶尔卖了农作物,有了较多的余钱,也会扯上几尺洋布。我家孩子多,共有兄弟姐妹五人,我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平日里,我和弟弟妹妹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可能穿上新衣。走山路费鞋,我们穿的布鞋经常破洞,脚趾会从里面露出来。

山下的镇子定期会有集市,有锅碗瓢盆、农具、牛羊、猪崽、鸡崽、小吃杂货。需要的时候,人们会走几十里山路去集市上买农具、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记得我第一次去镇子时,觉得那里繁华极了。回村后的好一段时间里,我的愿望是这辈子能到韩城县城转一圈就好了。

关于教育,我是幸运的。王姓家族里曾出过几位教书先生,对教育比较重视,都支持孩子们上学。我的爸爸妈妈勤俭持家,坚持供我们上学。那时,家里供这么多孩子上学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兄弟姐妹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刻苦用功,上完初中考上了中专中技,在那个年代,这是山里孩子十分向往的。

我上学的时候,方圆几十里的好几个村子只有一个教书先生。幸运的是,学堂就设在杨沟村,是一个较旧的窑洞。虽然旧,但是它能遮风避雨,甚至条件好一些的时候,冬天里还可以烧一盆炭火供我们取暖。那时候,孩子们不分年龄一起上课,老师先在前面的黑板给初学者上课,讲一会儿课后,用大约半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做练习。然后老师会在后面的黑板上给水平高一些的孩子继续上课,之后老师轮流检查孩子们的练习情况。

我在杨沟村小学上完了初小,之后到枣庄乡镇上完小学课程,在王峰公社卓立中学上初中,毕业后考入蒲城罕井煤矿学校。那时候学校住宿条件简陋,两个礼拜回一次家带一些馍馍干粮,课余还要帮家里干农活。我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直很刻苦上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走遍了祖国河山,成为村里孩子们及同龄人的榜样。

转业回乡,投身勘探事业

1983年,我从新疆转业回乡,加入位于韩城的一三一煤田地质勘探队,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我走出通信连,把军人与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带到了勘探队。

在勘探队的二十年中,从总务科长到纪委书记,我始终秉持献身勘探事业的主人翁精神和创业精神,与同志们年复一年地战斗在崇山峻岭、荒漠戈壁之中,在韩城、澄合、蒲白矿区完成了大量的勘探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信息,提交了42件精、详查报告,为陕西经济振兴和国家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工作期间,我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陕西省煤炭厅优秀纪检干部。

1983年至1987年,一三一队参与了神府煤田大会战,用四年时间完成了3230平方公里窟野河以东地区的普查工作,为国家提交了85亿吨煤炭储量资料。革命老区改变落后的面貌,一三一队功不可没。如今,神府矿区高楼耸立、厂矿遍布,经济飞速发展。在我和队友们昔日勘探过的地方,矿区已形成规模,矿业有力地促进了铁路、电力、建材、冶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除了勘测煤田,一三一队还有水文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勘探队就坚持水煤并举的方针,在韩城和渭北地区进行了奥陶纪石灰岩岩溶水资源评价,为渭北煤矿的水害治理提供了技术数据。

1985年,我和队友们首次在水含氟较高的大荔县成功打出几口热水自喷井,水质极优,达到了矿泉、医疗、饮用多重标准,结束了该地区饮用高氟水的历史。同年,又为宝鸡市东方红饭店打出了水温40℃以上的自喷热水井。勘探队深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称赞,被誉为“渭北水神仙”。

在一代代一三一地质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三一队不断成长壮大,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装备齐全、水平高超的专业队伍,业务囊括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测井、地形测量、钻探工程等领域。作为一名勘探人,我曾赋诗一首:“比肩戍边十几春,常忆共携戈壁云。营盘留痕皆入梦,旌旗无处不牵魂。深山峻岭立井架,荒漠帐篷是我家。人生艰难多坎坷,无愧无悔忠党国。”

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时光匆匆,转眼间,我已年过古稀,回顾这一生,我出生于旧社会,成长于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充实自己,成长为一个坚强自信的人。不忘初心,积极拼搏,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想要留给后辈的宝贵精神财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