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4年07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绘就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 山东局物测队多项成果获省矿协地球科学技术奖 获三项发明专利授权 获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工人先锋号”称号 为龙岩市汛期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把打碎的盘子拼起来,让地质之魂传下去 地勘成果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把打碎的盘子拼起来,让地质之魂传下去

——追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福建局原总工程师王文杰

□ 作者 刘知英

“王老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地质专家,他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地质构造就像一个被打碎的盘子,我们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把打碎的盘子拼起来’。他这样说,也这样去做,毕生都在致力于拼好这个盘子……”“王总非常敬业,经常加班加点。我们认识、共事很多年,但是除了工作其他方面的交谈很少,他心心念念的全是工作,这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是大家干劲都很足。”

近日,在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学习王文杰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上,新老煤田地质人共聚一堂,说起与王文杰共事的点点滴滴,老同志们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年轻干部则听得入心入神。

“王文杰同志的事迹体现了‘三光荣’‘四特别’精神、闽煤地勘精神,这种精神是我局地质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肩负好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光荣职责,确保地质事业薪火相传、青蓝相继。”诚如福建局局长伍青云所言,那段振奋人心的奋斗时光,是“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福建局原总工程师王文杰扎根地质事业、以身许国的逐梦历程,更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传承地质之魂、践行“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书写闽煤地勘新篇章的一面旗帜、一种指引。

情系地质,愿得此身长报国

王文杰热爱地质科学、钻研地质科学、投身地质科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地质事业。他18岁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专业,毕业时,毅然在第一志愿上写下了西藏,第二、第三、第四志愿分别是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组织根据他的优异成绩把他分配到了位于首都北京的地质总局,但他屡次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一线去。后来,他终于如愿来到了齐鲁大地东部的华东一二一煤田地质队。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过人的吃苦精神,仅一年时间,他就被任命为队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地质技术人员先后完成山东淄博矿区、肥城矿区、沂源矿区等煤田地质勘查,提交各类地质报告150多份,共探明煤炭资源储量50多亿吨。

1968年,华东一二一煤田地质队响应“扭转北煤南运”号召南迁福建龙岩,该队现为福建省一二一地质大队。王文杰随师入闽,开启“寻星觅月”的找煤之旅,在重要矿产勘查、基础地质调查、找矿关键理论与技术攻关等方面屡建奇功。1970年,他带领普查组深入漳平文宾山矿区,经过一年的艰苦勘探,提交煤炭储量500万吨。1971—1976年,他任马坑铁矿勘探技术负责人。抱着“不把铁找出来坚决不撤退”的决心,他在野外一线与地质队员同吃同住,并肩作战,探明马坑铁矿储量3.5亿吨,获地矿部找矿一等奖。

寒来暑往,时岁更替,王文杰扎根地质事业几十年,莽原为伴、青山作陪,无论多偏远的山区、多艰苦的条件,他勘探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始终保持对党和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心怀“国之大者”,践行“地质报国”的铮铮誓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奋斗在地质工作一线,矢志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勘精神。

挺膺担当,开拓创新显勇毅

福建的煤田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含煤地层被断层分割得支离破碎,地质人员很容易在煤矿区主要构造形态认识、判断上产生失误。有些矿区勘探结果与开采情况不符,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当时,多数地质技术人员对福建煤炭资源前景抱悲观态度,主张“打回北方去”。关键时刻,王文杰调整思路、迎难而上。他翻阅了大量文献材料,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地质科学的深入钻研,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福建煤炭资源有无前景,关键在于煤田地层和构造研究。同时,他提出“地层是基础,构造是关键”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独特理论观点的指导下,王文杰扎实开展地层研究,并于1982年召开地层会议,总结了福建煤田的地层规律,建立了正确的地层剖面,用以指导找煤和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龙岩翠屏山矿区于1984年重新启动调查,提交了地质报告,获得储量3000万吨,比原报告增加了1000万吨;王庄井田经过研究,作了补充勘探,仅用一年时间就提交了一个使储量由650万吨增加到1234万吨的地质报告;对天湖山煤田进行重新勘探,提交煤炭储量8000万吨。

本着不断发明、不断创造的精神,王文杰在煤田地质构造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二个研究方向“突出平缓断裂研究”和第三个研究方向“沉积环境及成煤模式的研究”,写出了《福建晚古生煤田的推覆断裂与滑脱构造》《华夏古陆的演化裂解及其含煤远景》等研究论文。在王文杰的主持下,福建局先后提交了38项地质科研报告,其中4项获得省部级奖项。至1988年,福建煤炭产量超过800万吨,实现了无烟煤自足有余。

1991年10月26日,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等领导向王文杰等15位为国家地质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颁奖。王文杰成为当时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第二位、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质工作者。

笃行求实,奋楫争先谋发展

求真务实是王文杰一贯的优良作风。他坚信,再伟大的事业都是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实干是最朴质的方法论,务实是攻坚克难的基石,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作为局总工程师,他以改革的精神干实事、务实效、促发展,不断更新地质技术,引进推广各种新技术,使地质技术工作的效率、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地质经济效益。

1986年,王文杰主持了龙岩富岭矿区地质勘探设计优化工作,经过评议,节约工程量2500米、槽探500立方米,节约投资约30万元,缩短勘探周期半年以上。在王文杰的积极推动下,全局系统建立了科研室,并制定专业科研与群众性科研相结合、面上的科研与点的解剖相结合的措施,以及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为了加快煤田地质勘探速度,以适应福建煤炭工业建设迅速发展的形势需要,王文杰积极建议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福建局从1985年起引进新型液压钻机,逐步取代了20世纪50年代的老千米机,同时采用了金刚石钻进、绳索取芯等新工艺。到1986年底,全局已开动绳索取芯钻机8台(套),占开动钻机总数的53.3%。1986年福建省绳索取芯钻进总进尺6309.93米,为全国煤田地勘系统绳索取芯进尺的22.5%,钻月效率从原来的180米增加到255米,有的钻机钻月效率达到300多米。

此外,王文杰还指导各队引进新型洗井技术,并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在全局系统建立了微机室,实现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及地质报告的计算机编制。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提高了煤田地质勘探质量,使福建局一举跨入全国先进行列。1986年9月,全国绳索取芯钻进新工艺现场会在福建召开,与会同行专家和领导对福建局绳索取芯工艺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这是钻探工艺改革的里程碑。

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传薪火

投身地质事业40多年,王文杰对工作始终勤勉认真、恪尽职守,对待后辈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悉心传授技能、分享经验,为福建局培养了一批地质科研人才。直至20世纪90年代快退休时,身手矫健的王文杰还奋战在地质调查一线,带领一帮技术骨干跋山涉水,主动当好新时代闽煤地勘队伍的引路人,用忠诚担当生动诠释“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人生真谛。

2005年,福建局迎来30周年局庆,已退休数年的王文杰受邀出席。看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地质事业愈发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他无比欣慰,更恨不能再年轻一回,为国家地质事业再立新功。年过七旬的王文杰主动提出要在有生之年尽快把知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为煤田地质事业再出一份力。令人感动的是,他一听报酬就连连摆手:“不不不,我不要报酬,我只想为煤田地质事业再做点事。能指导年轻人出点成果,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为了崇高的信念,王文杰不仅耐心主动地给年轻地质工程技术人员授课,讲解推覆、滑脱构造理论,传授煤田地质工作经验,而且经常深入各地质队,对照煤田地质资料图,对各个含煤地层的地质情况进行逐个分析,为开展地质找煤增强信心,指明主攻方向。在王文杰的帮助和全局地质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十五”期间,福建局先后完成永定、昌福、高陂等地一批煤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交煤炭资源储量1.19亿吨;“十一五”头三年,又完成龙岩吕凤、永春上姚、漳平许坑等14个煤矿区的勘查工作,提交煤炭资源储量1.8亿多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煤炭资源保障。

“我们局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技术员都是在王文杰同志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王老‘地质报国’的精神,敢于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魄力,诲人不倦、甘当人梯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福建局总工程师陈泉霖感慨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