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4年07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副刊·广告 触摸山川的心跳 激扬奋进的青春 故乡的土 光热源 测 绘 吟 挺进太行山

版面翻页
副刊·广告
04

触摸山川的心跳 激扬奋进的青春

——在甘肃局普查队的第一次野外观摩见闻

□ 作者 高 彤 (甘肃局普查队)

地质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者始终秉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激励和指引着一代代地质人,投身地质事业,攀上层层高峰,涉过条条河流,探寻一座座地下宝藏。

踏足野外初印象

六月中旬,骄阳似火,在单位的统一组织下,去年新入职的一批在机关职能部门工作、从未体验过野外生产的年轻人,前往河西地区开展项目观摩体验活动,上了一堂生动的“机关人员进野外”实践课程,真实感受了地质队员的酸甜苦辣。

早上八点,我们自天水出发,开启了为期五天、往返接近两千公里的行程。

汽车一路向西北行驶,到达兰州之前,我们眼中还充满绿意,从永登开始,在短暂的休憩之后向西出发,放眼望去,全是黄土高原特有的黄色山丘。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感到耳朵闷闷的,望向窗外,看到道路两旁的民居变成了藏族风格时,才意识到已经到了天祝藏族自治县,手机查询显示海拔最高的地方接近3000米。

我们继续前行,听到前辈介绍即将经过曾以“亚洲第一长隧”闻名于世的乌鞘岭隧道。乌鞘岭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前辈们曾在这里迎风沙、战冰雪,翻山越岭测线打孔,把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为地质找矿事业奉献青春。

浅尝辛酸苦辣

进入河西走廊,便看到四周广袤无边的荒凉戈壁滩。观摩过程中,我们先后深入永昌县毛家庄煤炭资源普查、民勤县红沙岗瞬变电磁勘探、山丹县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等项目。

在永昌县毛家庄煤炭资源普查项目现场,我们学习了地质项目的生产流程,并对地震、电法等有了基础了解,对项目生产原理、作业流程和要求有了基本认识,还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钻井现场,感受到了钻井工人的艰辛。

简单用完午餐,直奔民勤县红沙岗瞬变电磁勘探项目。经过一上午的野外奔波,大家在车上都困得“直点头”,快要到达项目施工现场时,一阵筛糠式的剧烈颠簸让我们困意全无。到达项目现场已是下午三点,强烈的紫外线、席卷而来的风沙,让我们直面这里自然环境的恶劣。可没过一会儿,刚才的艳阳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突如其来的黄豆大小的雨点,砸在身上生疼。男同志把附近唯一的车辆让给了女同志,他们则是一边保护怀中的设备,一边在雨中奔向路边的汽车。

这里的天气变幻莫测,当大家乘车返回时,又是一个大晴天了。虽然奔波了一天,但在看到大漠里的彩虹时,我们还是兴奋了许久。也许在多数人眼里,地质工作苦不堪言,舍弃合家欢聚的时光,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风餐露宿,烈日严寒,与冰冷的岩石打交道。但是,在这“苦”的背后也有着无法言喻的“甜”,每当测完一段剖面、提交一份报告,心里都有一种满足感;每当分析出一个断层、发现一个矿化线索,心里都有一种成就感。当他们满载成果迎接验收,当他们完成任务平安收队,就像我们经历过风雨后看到彩虹,难掩心中的激动和喜悦。

之后的两天,我们还去了山丹县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等项目施工现场,深入了解物探工作的开展过程,观摩物探工作者怎样给地球做“CT”。

在地质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震解释资料是内容最为丰富、综合分辨率最高的原始信息源,地震勘探常常被比作地质学家的眼睛。物探工作中,每一条长长的剖面都需要来来回回往复测试,但又不可以左右迂回,如果测区地形起伏大,物探队员工作时就必须遇沟跋涉、逢坎攀越、一直向前,工作强度之大,让我望而生畏。为了完成当天的工作计划,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作为地质工作者,野外数据采集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望着四周荒芜的大地,我感受到是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造就了野外地质工作者的坚韧、容忍和淡然。

薪火相传战戈壁

在项目现场,我们看到了老中青三代地质人前仆后继的身影。

我们看到单位的新生力量——李耀伟、车璐辉等刚离开校园、进入地质行业不久、尚在摸索学习的初行者。起初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寒窗十载换来的是在无人区干如此艰苦的工作,不知道在大西北的荒漠中吃这样的苦有什么用。但前辈们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实际行动感染了他们,他们也从前辈身上看到了地质人对工作的饱满热情和深深的自豪,看到他们勇担责任使命、攻坚克难,推动地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在戈壁滩上,这些初行者懂得了传承的意义。

我们也看到了推进地质工作的中坚力量——杨智峰、何江平等一批已经从业几年的年轻人,他们离开家庭的港湾和新婚的妻子,一头扎进最基层的项目部,在摸爬滚打中已磨砺成长为地质“生力军”。他们冒暴雨守钻机取煤芯、入戈壁找断层看剖面、赴沙漠顶狂风去踏勘,创新进取、苦干实干,每天背着50多公斤重的仪器在荒漠中行走两三万步,扛着大线一步一步丈量脚下的土地,与家人聚少离多,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为国家探寻矿藏。

我们还看到了曾在这片土地上尝沙卧雪、苦行千里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队领导陈昌礼、王永奎等人,他们曾用不甚先进的仪器一点点探测地层百态,一笔一划勾绘出地貌形态、描摹出地质剖面、解释出断层构造,提交出最原始、最珍贵的地质报告,为地质找矿打下坚实基础。看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曾经就在脚下这方土地战酷暑、斗严寒,在地质找矿事业里成长、奋进。

几代普查队人都曾在河西这片热土上战斗过,我们站在前人的肩上,在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传帮带”下,技术持续提升,经验不断积累,理想信念也更加坚定。地质人的传承从未间断,每一代地质人如同不同年代的沉积地层,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沉积、叠加、成长,最后成为高耸的山峰。今天,老中青三代地质人共聚河西、共谋找矿事业的发展方向,可谓是“风雨历程多年辉煌,普查队精神薪火传扬”,传承谱写出地质事业创新开拓、振兴探矿的新篇章。

不忘初心谱新篇

在钻机轰鸣的山野,在骄阳似火的戈壁,在漫山荒芜的矿场,在层层铺排的岩芯前,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地勘工作的艰辛和伟大,也更多地了解到野外一线地质人的内心所思。他们说,“我们是千千万地质新生代的一员,对地质有着说不清的复杂情感。我们激情澎湃、渴望创新,唯有拼搏创新,才对得起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我们牢记‘三光荣’‘四特别’地勘精神,我们对自己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着无比荣耀的自豪感!”我看到,他们热爱地质、寄情山水、高山为伴、风雨无悔,投身祖国的地质事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为推动地质事业蒸蒸日上不懈努力。

五天,我们只是短暂地体验了野外地质工作,还有许许多多地质人在项目一线不畏酷暑严寒,无论春夏秋冬,一直坚守在地质找矿一线。巍巍山川,茫茫原野,到处都有地质人的足迹和背影;浩瀚沙漠,广袤戈壁,到处都挥洒着地质人的心血和汗水。这是我们美丽的祖国,也是我们工作的地方。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一笔一画描绘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作为新时代的地质人,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为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传承创新、砥砺前行,将观摩的收获化之于思、成之于悟、见之于行,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展现普查队青年的新风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