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雨来袭时出发
——江西省地质局第四大队生态文明院防灾减灾工作掠影
6月17日至18日,萍乡市多地遭受暴雨袭击,造成山体滑坡、城乡内涝等地质灾害。18日一大早,江西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生态文明院地灾应急突击队迅速出动,冒雨前往武功山风景名胜区麻田镇及莲花县琴亭镇、荷塘乡等多处地质灾害现场,对13处村民屋后滑坡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调查,提醒群众做好应急防范,提出防治建议,为筑牢防汛“安全堤”贡献地质力量。
“地质灾害防治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萍乡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要时时刻刻将这份责任记在心中、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生态文明院地质人总是在风雨来袭时出发,用一次次精准研判、一回回及时预警、一个个治理方案,织成一张张 “防护网”,砌成一道道“防御墙”,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每年春夏,是萍乡市汛情多发季节。在汛期到来前,生态文明院早谋划、早行动,立足专业技术和专家人才优势,周密部署,未雨绸缪。该院成立汛前地质灾害项目部,设3个技术小组,由水工环高级工程师王清海担任项目负责人。
王清海已从事地质灾害技术工作近20年,他穿荆棘、过险地,几乎去过市内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他说:“地质灾害的发生有隐蔽性、复杂性、瞬时性,要时刻做好准备。每年汛期前,我们都要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临灾预兆。”
在王清海的带领下,3个技术小组赶在汛期来临之前,紧盯“老问题”,注意找出“新隐患”,不放过一个疑点、不错过一个发育点、不留下一片空白区,共完成了260处地质灾害点的巡查工作。对隐患消失的灾害点,技术组配合进行核销申报,减少主管部门的防灾工作压力;对存在隐患的灾害点,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建议,为汛期防治准备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一刻也不能放松
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值班值守、应急调查……进入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便进入了关键阶段。生态文明院第一时间落实上级防灾指令,全力以赴,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刻也耽误不起,不能马虎,更不能心存侥幸,要把每一项基础工作做细、做扎实。”
生态文明院抽调17名技术骨干,组成技术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团队,24小时待命,时刻关注雨情,保持手机畅通,确保接报后快速反应。该院地质灾害应急突击队也随时待命,配备无人机、越野车及相关监测预警仪器,配合当地工作人员,深入各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仔细勘验,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及可能存在的情况。接到地灾险情通知后,技术人员立即参与现场调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应急防治措施,最大限度防止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损失。
截至目前,生态文明院共参加汛期值班90个班次,配合汛期地质灾害巡查150处,成功完成地质灾害应急调查17处。
防患于未然
防灾胜于救灾。在某地灾勘查点,钻机轰鸣,生态文明院技术人员在机台上忙碌着,进行测试记录、取样、水位测量、岩芯分析和编录。他们正在进行的是地质灾害勘查设计工作,通过野外调查,科学确定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发展的危险性,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为是否需要治理、采取何种防治工程进行治理提供依据。
现场技术人员介绍:“目前6个地质灾害点的勘查设计均已顺利通过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工程治理任务下达后,将有效解除地质灾害威胁,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不再担心、忧心、烦心。”
地质灾害防治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社会性,是一项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需要人人参与。生态文明院在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用专业知识帮助群众了解、预防地质灾害。
原本与石头打交道的地质人,变成了地灾防治宣传员。他们将生活在风险点附近的群众作为防灾知识的重点宣传对象,走村入户,现场宣传,告诉大家风险点存在什么样的地质灾害、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遇到地质灾害该如何避险等常识,打通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
生态文明院积极服务科普宣传,受邀参加了萍乡市有关部门组织的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现场演示、发放宣传单、现场解答等形式,宣传地质灾害识别、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技能和防护措施。开展“地质科普进校园”活动,向小学生普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基本常识、发生前兆、应急避险等相关知识,为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自救能力贡献了地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