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4年06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内蒙古煤勘集团一一七公司转型高质量发展实质性起步 挺进“世界屋脊” 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 脚步量山河 青春绘经纬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研讨会举行 项目大看台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挺进“世界屋脊”

——陕煤地质一三九水文公司西藏地热项目勘查纪实

□ 作者 默 笙

我们干的是“为边民谋福祉”的工程,做的是“接着地气”的事。 ——题记

挺进“世界屋脊”,要翻越几座海拔 5000 米以上的大山,湍急的雅鲁藏布江奔腾身畔,蜿蜒的天路迢递天边。

寒冷的天气,还未返青的牧草,使错那这个高原城市还保留着冬天的气息。热气弥漫的地热温泉已从千万年的沉睡中醒来。

在这个海拔约4380米的热田旁,错那,在一片欢呼声中实现了清洁能源供暖,成为西藏历史上首个实现地热供暖的城市。

挺进“世界屋脊”,人人不平凡。

这是一番智慧的博弈——天虽大,以心为穹

在藏语中,“错那”即“湖前面”。在西藏众多热田中,错那地热田是罕见的低矿化度地热田,长久以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然而,在这个“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勘查一个地热田,进行集中供暖,何其艰难!

这里高寒缺氧,人烟稀少,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很少有人贸然涉足。然而,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陕煤地质一三九水文公司地质工作者,超越生命极限,在这里赤诚奉献。

2014年11月15日,“第一个吃螃蟹”的国企从陕西渭南而来。陕煤地质一三九水文公司与当时的西藏错那县人民政府签订为地热供暖提供热能的地质勘查项目合同,计划施工地热井及回灌井28口,平均出水温度56℃,供暖面积33万平方米。

该项目以地热供暖为基础,应用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在地热供暖领域的先进技术,项目运行、维护成本低;供热量稳定,供热面积大;绿色环保、可持续性运行,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执子”先行的是水文地质负责人万晓文。让项目团队诸多人服膺的,是他在水文地质技术领域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钻研。

很快,恶劣的高原环境“还招”了:4380米海拔环境里设备降容严重,最高达40%,而且很多技术标准只适用于海拔4000米以下,无论是钻机、仪表还是柴油机、水文地质勘查,都必须直面这一难题;大风严寒之下,这里每年只有5个月的施工期,严重影响项目进度。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万晓文、郭春锋的回答冷静而坚决:“新题新解,有难题,就突破它!”他们带领项目团队集思广益、大胆创新,钻探设备精挑细选,水文地质勘查方案设计别出心裁,使各专业成功“做活”;在钻井施工、管理方面也费尽“新”思,科学安排,确保钻探材料安全快速到场,以高质量施工提升钻探效率。

“一子解双征”的妙手,让勘查项目施工的每一步都走得既快又稳,整体进度全部按计划执行,一天工期也没耽搁。但在接受采访时,“棋手”万晓文却谦虚了:“只要大家凝心聚力,问题大如天,也能‘罩’得住。”

这是一场意志的较量——山虽高,以人为峰

与平均海拔330米的陕西渭南相比,海拔4380米的高原意味着什么?

缺氧,空气氧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严寒,冬天气温可低至-37℃;偏僻,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都依赖外运……

这是一场意志的较量。

项目钻探执行经理李保成带队首次来到这里时,被眼前的荒野惊呆了,他忍着因高原反应而加速的心跳,回头对职工们说:“上来的就是英雄,离开的也不是逃兵。”

回答他的是几声带着沉重喘息的笑:“逃兵?咱什么时候当过逃兵!”

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因为现场临设还没建,他们只能就近住在简陋的活动房、帐篷里。缺氧加严寒,使他们夜夜难眠,经常是好不容易入睡又被冻醒。这里还常常停电,手机信号约等于无,洗澡更是奢望。

“那时条件差,夜里裹两床被子,又冷又疲惫,抬手看表都费劲。早上起来水缸都结了冰,洗漱还要凿冰打水。”回忆起刚来的第一个月,李保成印象颇深,“一个月没洗澡,糙得没法见人。经常停电,我就特别注意保存手机电量,深夜无眠时可以看看儿子的照片。”

出人意料的难题接踵而至,首先是吃饭。“这饭虽然吃得上,但吃不下啊。”李保成告诉笔者,他刚来时很不适应,一个月瘦了10多公斤。因为高原缺氧,吃饭在这里成了“体力活”,吃两口就得歇一歇,不能快,快了就得喘。大家一边吃一边歇,争取多吃一口饭,多攒一把劲,多干一点活。

“同样的工作内容,高原地区投入的人力是平原地区的1.5倍,施工风险、压力也较大。”项目总指挥刘文革说,做好充足的预案是关键。作为大家眼中靠谱又乐观的领导,他一方面发挥自身经验优势提前策划,另一方面时时关注地热田设计工作的完整性、钻井材料采购工作的提前量和施工人员的调配管理。而聊起高原施工的艰辛时,这个中年汉子笑了笑:“来都来了。”

“海拔4380米又怎样?”西藏分公司第二任经理张磊说,“山再高,人只要登上去,就是更高的峰顶。”

这是一次梦想的求索——路虽长,以梦为马

渭南市距错那市3200多千米。

这条路通常怎么走呢?一般的选择是从陕西咸阳乘机到拉萨,再开车5个多小时,到达项目现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刘文革喜欢用这一名句描述自己的钻探生涯。然而,三十年的光阴一去不返,“八千里”的这条路却仍要来回走。走过多少次,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作为陕煤地质集团驻西藏办事处主任,要克服高原假性高血压、高寒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心脏的高跳动次数等困难,在业主、合作商之间奔波往返。在各个项目合同签署之前,注重技术和安全细节的他就去现场踏勘了多次,因为“不去不行啊,不放心”。

近几年,在刘文革(现一三九水文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张磊(现一三九水文公司副总经理)、万晓文(现西藏分公司经理兼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一三九水文公司西藏分公司不仅完成了错那市地热供暖项目、那曲色尼地热田总承包供暖项目,而且为边防部队一线官兵找到了高质量的水源基地。

从陕西到错那市、羊易地热田、那曲色尼地热田、朗久地热田,对一三九水文公司的员工而言,不仅意味着工作地点的迁移,还有身体状态的折腾。从陕西来这里,先要花三四天适应缺氧的环境;而从这里回陕西后,还要花好几天改变醉氧状态。用张磊的话说,就像“唐僧来回取经”。

然而,无论是工作30多年的60后刘文革、张玉山,还是从业近20年的80后张磊、万晓文、郭春锋、张晓亮、雷强,或是入职不到10年的90后许晓斌,他们都说:“走在这条路上的都是年轻人——怀着梦想的年轻人。”

这是一阕精神的礼赞——地虽远,以国为家

错那市、阿里地区噶尔县地处偏远,寒冷荒凉。因位于边境地区,外地人到这些地方须持有“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多年来,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陕煤地质集团、陕煤地质一三九水文公司、陕西天地地质有限公司、陕西煤田地质油气钻采有限公司先后有上百人怀着对爱人、儿女和家乡的思念,来到这片雪域高原,在这里战天斗地。他们图啥呢?

作为一三九水文公司西藏分公司首任经理、陕西省劳动模范,近50岁的王恒业说,那一张张通行证上,写着国企地质行业建设西藏的信念,写着他们创造奇迹的决心。

2017年10月,错那市地热供暖项目正式为边民和边防部队供暖。错那地热项目运营后惠及1020户牧民和边防一线部队官兵,每年可减少约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也为当地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一三九水文公司西藏分公司职工获评全国最美地质队员,陕西省劳动模范,陕投集团劳动模范、“四星级”党员示范岗、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一三九水文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们来到这片雪域高原,正是为了实现地勘人的梦想——我们干的是“为边民谋福祉”的工程,做的是“接着地气”的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