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歌而行 不以山海为远
——记江西省地质局第四大队钻探院云南文山项目部
2024年4月,江西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钻探工程院云南文山项目部完成了全部野外钻探工作,胜利归来。作为一支开拓省外市场的队伍,从2020年9月装车远行到进场施工,从第一口井的摸索前行到技术突破,从适应环境到连获好评,他们在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奋战了3年多的时间。
3个矿区, 248个钻孔,71935.15米钻探进尺,台月效率最高1168米,单台钻机最高年施工6500米……面对西南独特的自然环境,云南文山项目部全体施工人员向陌生区块的地质难题发起挑战,取得了优质钻孔233个、零安全事故的优异成绩,他们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打好井”,用技术站稳了市场,用信誉赢得了信任,是第四大队钻探铁军中的一支“尖兵”。
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
施工现场
文山州绝大多数是山区,区域地层复杂,钻孔施工难度很大。曾有多支钻探队伍前来施工,又中途撤场。甲方在多方尝试无果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钻探院发出了邀请。
是放弃几万米工作量的大项目,还是迎难而上,啃下这块“硬骨头”?面对这道选择题,钻探院召开班子会、技术骨干会,分析判断施工可行性。2008年,钻探院曾在云南施工,熟悉地层情况,积累了丰富的钻探经验,“只要是能创收创效的项目,都要全力争取”,对再赴云南开展钻探施工,大家一致同意:干!
在新区块进行钻探施工,不能靠着一身蛮力硬闯。钻探院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施工人员,组建专业“尖兵”团队,踏上了赴云南文山施工的征程。
面对地层松散、钻进孔壁稳定周期短等风险,项目部按照施工设计,从每道工序入手,优化施工参数,强化钻探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加强适应性钻探技术应用,解决了钻进塌孔、卡钻、埋钻等难题,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成孔率和收益。
在一次岩芯钻探过程中,当施工至400余米时,发生了孔内坍塌事故,项目部尝试了泥浆改进、孔内捞渣等常规方法,均无法正常开展钻进取芯作业。技术人员采取先进的膨胀波纹管护壁技术,像开展地下“血管支架手术”一样,将波纹管下入事故孔段,待其膨胀后将事故孔段隔离开,确保了后续施工的安全进行,并顺利终孔。
首批3万米的施工任务,技术质量、钻进效率、钻孔合格率等方面都达到施工要求。甲方赞叹道:“果然是一支能啃硬骨头的钻探尖兵!”
有了金刚钻,能揽瓷器活
坑道钻探
前期项目的成功实施,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增强了大家在云南文山继续施工的信心。随着甲方钻探工作量的增加,钻探施工的种类也多起来,除了直孔,还有坑道钻、斜孔、水文钻等。
项目部凭借严格的管理、精准的质量、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这几个“金刚钻”,满足了甲方的多样化需求,用实打实的业绩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安全教育
各机台实行“班组一线工作法”, 建立分组运作体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既分工明确,又统一管理。健全质量、安全、绿色勘查等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上岗前认真检查作业环境、机械设备,做好安全交底;建立项目工作群,每天通报进尺、安全、设备等情况,常态化开展技术交流研讨,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钻探施工按照钻孔六项质量指标的具体要求,制定预防钻孔弯曲和保证岩矿芯采取率、钻孔孔深精度的措施,切实提高施工工艺水平。
有一次,甲方要求从地面打一口通风井至巷道,误差仅允许在2米范围内。项目部采用空气潜孔锤钻机,精准定位施工,一天内就顺利完成了深150米、口径168毫米的通风井施工,钻孔不偏不倚打在了巷道的正上方,误差几乎为零,精湛的钻探技术令人叹服。
文山项目施工的248个钻孔中,优质孔233个,占比94%,获2023年度大队质量管理活动一等奖、2024年度局质量管理活动二等奖。
没条件就创造条件干
牛车搬运设备
当询问施工时遇到过哪些困难时,大家说,“那有什么呀,钻探工作就是这样的,有条件要干,没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干!”
文山钻探项目勘探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孔点多在山区,交通极其不便。项目人员刚到这里时,人生地不熟,住的是临时租借的房子。山里海拔高,早中晚温差大,天气变化多端,刚刚还晴空万里,可能突然就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大家最担心的是下雨,下雨天道路泥泞湿滑,大型设备车辆无法进场,搬运设备只能靠肩扛手拉。如果暴雨来临,机台要迅速停工起钻,同时密切观察山洪走势,做好防洪措施。
坑道钻施工地点位于几百米深的井巷内,作业空间狭小,钻塔高度有限,通风条件差。施工人员在进行钻探施工的同时,需实时掌握井壁及周边情况,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加固支护解决地下水涌入、支护松动等情况,防止坍塌的发生。坑道施工累计完成钻孔14个,进尺5148.94米,均达到优质孔标准。
“云南十八怪,三个蚊子一盘菜”。施工人员遇到的另一个挑战是山林中的蚊虫和蛇,这里的蚊子大且凶猛,一叮就是一个大包,蛇有时候还会爬到机台上。项目部备好驱蚊驱蛇药,就算气温再高,施工人员也得把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一个班次下来,身上的衣物能拧出水,鞋中还能倒出水。
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文山州是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与越南接壤,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项目人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尊重民风民俗,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做到干一个项目、交一方朋友。
项目部按照绿色勘查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措施,健全施工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将环境保护工作贯穿施工全过程。在搬运钻机上下山时,放弃挖机等重型机械开路的方式,采用骡马牛车拖运与人力相结合方式进行,减少对当地植被的破坏。机台场地下铺土工膜防油污渗漏,建立废物分类回收系统,废浆、废料、废土等施工垃圾清运出场,废水通过净化系统处理后再排放。钻孔完工后,及时清理回填、复垦复绿,修复受损土地,有效减少对当地环境的扰动,恢复勘查区域的自然面貌。
项目部驻地村居住着70余户苗族群众,施工人员全面了解该地区文化特点,主动融入当地生活,和村民做朋友,听取他们对施工的意见建议,营造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政府、甲方和项目部共同努力,为村里安装了50盏路灯,解决了照明问题;将自来水接入村民家中,让村民们不出家门就能喝上干净水;村里有位95岁的抗战老兵,项目部逢年过节都带上礼物去看望……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项目部撤离时,村民们依依不舍,盼着他们以后常回来看看。
每个钻孔成功的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付出。项目现场负责人颜铭在女儿刚读高一时去了云南,回来时,女儿已经要参加高考了;钻探工程师欧阳江萍坚守在钻探施工现场,直到退休前的最后一刻;90后机长胡泽鹏技术过硬,敢于担当,在短时间内打下了项目中进尺最深、难度最大的钻孔;肖利民负责钻机安全、报表审核等工作,确保了工作无误差……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文山项目部全体施工人员以献身地质的情怀,以火焰般的热情,以平凡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唱响了江西地质人的“勘探队员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