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往事
苏野从河北工程大学毕业后,来到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这个大家庭,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及相关技术管理工作,逐渐成长为二队地质工作的行家里手。
新人初启航
数数日子,苏野投身地质行业已经12年了。参加工作后,他从最基础的拧钻杆、搬运设备做起,后来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及相关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苏野带队实施了保定市曲阳县地质填图项目,也是在这里,他真正地走进了地质行业。
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不负身上的这份责任,苏野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尽管如此,他依旧感到压力很大,神经总是紧绷着,这也促使他在工作上越来越谨慎。后来,随着项目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他心里的大石头才一点点放下。
工作期间,苏野跟同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时候,虽然五六个人住着简陋的民房,炎炎夏日吹着老式的落地扇,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很快就熟识起来。
对于苏野来说,和同事们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念更加坚定。艰苦的地质生活虽然晒黑了队员们的皮肤,但也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推进施工进度,出色完成了项目任务。
绝境处逢生
2013年,是苏野上班的第三年,也是至今为止最令他难忘的一段地质回忆。
这一年,二队承揽了新疆莎车盆地钾盐项目,这是苏野第二次带队出野外。
莎车县位于新疆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尽管出行前苏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是来到现场后,实际情况与预想的天差地别。最让他不适应的就是没有信号,只能靠地图来辨别位置。
莎车盆地特殊的地貌让此次任务难度骤增。戈壁地貌上都是树枝状的冲沟,经雨水冲刷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山丘。每个人背着几十斤重的样品,靠着太阳来辨别时间和方向。强烈的紫外线和卷着沙粒的大风使大家的脸发红发紫,但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放慢他们的脚步。队员们相互帮扶,顺着岩体的裂隙不断往上爬,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脚印走,上面的人拽着下面的人走。就这样,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了一趟又一趟取样之路。
恶劣的环境不允许他们带太多的干粮,随行的食物是新疆当地的馕和大葱。为了节省物资空间,他们都是在驻地喝饱了水再出发。
有一次进山,苏野一行五人背着测量仪,翻过一个个山丘,走到了山顶。看着所剩不多的物资,他们意识到一件事,以当时的体力很有可能走不回去。恐慌感顿时环绕在每个人心头,时间越来越晚,10点天就黑了,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们必须走出去,否则很有可能要在山里过夜。
时间紧迫,他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顺着地势低洼处往外走,并沿路留下记号。走着走着,他们发现四周都是山,在山下的他们犹如井底之蛙,只能看见椭圆形的天。面对这种情况,大家忍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往外走。就在队员们觉得今晚可能走不出去的时候,突然大山外围河滩处出现了一辆大车,他们不可置信地揉着眼睛,看了又看,确信是真的。他们使劲挥舞着双手,将这辆车拦下,当回到驻地时,才真正体会到恍如隔世的感觉。
出野外的过程虽然艰险,但结果却是满意的。这个项目是二队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首次合作,项目的成功实施,填补了二队在化探与地表找钾工作中的空白,让地质队员们从中学到了先进的科研思路,培养了一批年轻人。
选择中取舍
2016年,宁晋段家庄盐矿水文地质测绘项目缺少一个负责人,此时苏野的孩子呱呱坠地,领导为了照顾他,并没有安排他出野外。但是苏野知道情况后,主动请求担任项目负责人,留下了还在坐月子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
2017年,二队承揽的项目更多了。这一年,苏野担任河北干热岩地质调查、正定地热地质调查等4个项目的总指挥,肩上的担子多了,责任更重了,干劲也更足了。苏野奔波于各个项目,始终不敢松懈,为了不让自己忘事,他把每个项目的情况和问题统统记到本子上,既加深了印象,又理清了工作思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河北局二队,还有很多像苏野一样的地质人。虽然在这些年的地质生涯中有过许多困境和挫折,但是这些经历把他们锻造得愈加坚韧。他们也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地质故事,共同见证二队地质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