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节是祭奠亲人、缅怀先烈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千古绝唱把人们在清明时节的感伤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又是一年清明至,追忆逝去的亲人,丝丝缕缕的凝重与忧思总会在不经意间,任凭纷纷扬扬的春雨悄悄爬上心头。
每年的清明节,迈开回乡祭奠的步伐,不禁想起我善良的姥姥。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姥姥把别人送她的零食藏在枕边,舍不得吃上一口,每次我去看望她时,都要分享一些给我。虽然姥姥已离开我多年,但她那慈祥的笑容、目送我离乡时的情景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未能尽孝的遗憾,成了我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又是一年清明时,行走在原野大地上,微风吹过,片片落花,纷纷扰扰,如白雪般洒落在记忆里。“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此处的“显”,真是一字出、百意全。明媚之中,无数面目模糊的事物都变得清晰了:色彩、温度甚至棱角,严寒风雪里漫散失去的活力,自行回笼,慢慢聚合。
油菜花铺一地金黄,让人沉醉,大山的肌理凸显出来。上头是蓝,下头是黄、是青、是苍灰,纯粹的蓝与不纯粹的五色之间,春意荡漾,流荡一段风吟鸟喧。
踏青去吧,褪去冬衣,春风里,人人都能羽化成仙子。
是的,“踏青”这个词,最有清明气息,清风微凉,有色有味。你看,就算没有落花,也是美的。田野,早在你来之前,以绿做针,绣遍角角落落,一直铺向天边。绿染鞋子,香染心。你可以脱掉鞋子,裸足踩绿,去感受脚下地气的上升、躁动的绿意。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般惬意,是孔子人生理想的一部分。此时,风如水纹,草若绒毡,薄俏春衫,沐风而鼓动,踏着新绿来到田野,饮酒弹琴,翩然起舞,然后唱着歌归来,真是美好的春日时光啊。
很多地方都有清明戴柳、插柳的习俗。传说戴柳之风起源于春秋,为纪念一个人,这人名叫介子推,是晋公子重耳的谋士。晋公子遭受父兄迫害,逃难至荒山野岭,饿得气息奄奄时,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做汤,帮其渡过了难关。当重耳夺取王权要封赐介子推时,他却认为自己做的是分内之事,拒不接受,于是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以放火烧山的方式,想逼他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子推踪迹,搜山时才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很是悲痛,下令这一日禁火、戴柳、吃冷饭,以此纪念这位不贪权位、不图回报的义士。
这本是寒食节的来历,但在传承演变中,寒食与清明逐渐合拢,寒食节的祭扫、踏青、戴柳、插柳、放风筝也变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梨涡浅笑,游子笙歌,鸟喧杨柳。
清明节也是肃穆的。献几枝花,添几锨土,为故去的先人扫墓,温暖的阳光下,先人的希望和托付会从尘事中再次浮现;去革命先烈的墓碑前,指碑读读,从前辈的生前事迹中,悟到更有分量的人生哲理,增添前行的力量。
对于生者而言,弄清来处去处,心境必定澄明。不浊为清,不迷为明,不浊不迷,谓之清明。清明人生,往往能抓牢生命的根本,获得高质量的人生。
清明时节,雨也纷纷,泪也纷纷;清明时节,情也悠悠,思也悠悠。清明如颗颗珠链串起彼此无尽的思念,任时空变换、岁月流转,剪不断、隔不离,地久而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