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4年04月0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不为繁华易匠心 不舍初心得始终 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全面提升煤层气勘查硬实力 开展积石山县震后冻融期地灾排查 图片新闻 山东局一队全力开新局 奋战开门红 安徽局一队多措并举推动煤田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基层动态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不为繁华易匠心 不舍初心得始终

——记河北局二队原总工程师张国斌

□ 作者 张圆圆

推开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7楼办公室的门,就看见已退休的队原总工程师张国斌戴着眼镜在翻看项目信息。门口右边是一摞摞半米高的项目资料,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重新翻看一下,保持对地质行业信息的敏锐性。

择一事 终一生

张国斌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二队工作,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历任项目负责人、地质科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一直从事一线地质技术及管理工作。他主持完成各类矿产勘查和科研项目百余项,提交各类矿产资源储量数百亿吨,主持提交的成果报告数不胜数,有数十项成果获省部级、市厅级奖励。他曾被聘为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专家,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专家,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煤矿安全专家,是一个实打实的行业大师。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地质行业,张国斌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上高中时,学校放了一部电影《年青的一代》,讲述青年地质工作者在青海高原找矿的故事。受电影影响,觉得在高山丛林中找矿很有趣。”于是,参加高考后选报专业时,他第一志愿报了山西矿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并被录取。

毕业后,张国斌来到二队工作,刚上班对什么都很新奇,觉得自己马上就能过上影片里的美好生活。但现实中破旧不堪的民房,户外将近四十摄氏度的高温,还有吹得脸生疼的风沙,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让他很不适应。尽管这样,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干下去,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工作负责。”他坚定地说。

不为繁华所蔽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在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养下,张国斌的业务技能快速提升。1985—1988年,他参加了天津宝坻大高庄井田煤炭勘查项目。因勘查方案优化,项目由当初的普查直接进入精查,缩短了勘查周期,在岩浆岩发育地区找到了一处优质炼焦用煤矿产地,最终探获3.2亿吨煤炭资源。张国斌作为报告主编之一提交的《天津宝坻大高庄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获全国良好地质报告奖,并获新资源发现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二队开始向外发展谋出路,红红火火地做起了三产。国家政策好,单位底子也结实,三产产值逐年递增,大家纷纷从地质主业转去企业工作。但是张国斌却从来没有想过转行,即使是在主业很冷清的时候,大家也能每天看见他夹着破旧的牛皮公文包,按时到达工位,几乎从不缺勤。“我喜欢这行,干了这么多年,都有感情了,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了。”说到此处,他的眼里满是光芒。热爱一线地质找矿工作的他,曾多次放弃调往局机关处室工作的机会。

几十年来,张国斌跟进了很多项目。一个项目通常要几个月,有的甚至要一两年。一开始是上钻机拧钻杆、搬运设备,后来熟练了就做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那个年代,大家出驻地调查只能骑项目上的破旧自行车,一骑就是几十公里,中途饿了就吃馒头、咸菜,渴了就喝带的水,几乎一刻也不得闲,晚上才能回到驻地。

张国斌到过早穿棉袄午穿纱的新疆、人迹罕至的青海茫崖、道路崎岖的贵州山区、苍茫无垠的西北戈壁滩,足迹跨越了大半个中国。说起这些,他满脸都是骄傲,仿佛他不是去工作,而是去寻找宝藏一般。从他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对地质行业的热爱。

培育地质人才 给年轻人“蹲苗”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时任二队地质科科长的张国斌意识到地质行业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必须抓住难得的政策机遇做出一番事业。他迅速行动,带领年轻同志将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申报为一个个地勘基金项目。然而,在前几年地质行业萧条的大环境下,技术人员跳槽的跳槽、转行的转行,现有人员根本无法支撑这些基金项目。为解决人才困境,他积极协调单位调配人手,把原来的技术人员从三产重新调回地质主业,并与人事科沟通联络,走出队门,到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对口招聘,为项目开展储备了大量后备力量。

张国斌精心指导青年地质工作者

人数够了,但专业性不强。为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张国斌开始了给年轻干部“蹲苗”的人才培育计划。他积极给年轻干部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派任务时根据个人能力把担子加重一点。年轻干部干劲十足、勇挑重担,出色完成接手的每项任务,交上了一份份完美答卷。

那两年,张国斌总是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带着他们在现场学习,不厌其烦地进行技术指导。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个优秀地质人才成长起来,成为二队发展的中坚力量。

心中常常牵挂 时时放心不下

邢台地区地层丰富,可勘探的资源量很大。张国斌加强基础资料分析研究,不断寻找找矿地质依据,优化找矿方案,向省里提交了邢台市千户营勘查区煤炭预查、普查项目立项申请书。项目前期勘探顺利,但在下钻八九百米后,大家心里开始打鼓,担心这口井快打到1000米还没打出东西,会不会“打白眼”。但张国斌始终保持定力,以积极状态运用好技术资料,边勘探边修改设计边指导施工。终于,该井在1800米处打出了煤炭资源,那一刻,现场全体人员都振奋了,人群外围的张国斌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地层不会骗人,我相信,只要按照技术分析来,就一定能打出东西。”最终,该项目勘查出煤炭资源量5.5亿吨。

从2006年到2015年,张国斌在工作上连轴转,不是在项目上,就是在前往项目的路上,主持的项目均出色完成。其中,宁晋超深盐穴储气库建设项目面临着高温、盐层蠕变性强、超深、地应力大等困难。他主张从钻完井技术工艺、建腔工艺、注采工艺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研究,从多个方面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项目最终成功完成,研究成果填补了河北省盐穴储气库领域的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张国斌“心中常常牵挂、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同样贯穿河北省干热岩勘查开发项目始终。项目自2016年开始,前期的唐山市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勘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干热岩勘查工作的重大突破。后续依托马头营区干热岩地质调查孔,他主持开展了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间,他几乎寸步不离,以项目为家,生怕出一点差错。付出总会有回报,项目成功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干热岩发电系统,并首次实现了干热岩EGS试验性发电,为我国干热岩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40多年来,张国斌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年少时的承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优质项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是他对自己的承诺,也为二队后辈地质人树立了榜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