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探矿 青春无悔
讲地质人自己的故事,回忆峥嵘岁月。每当地质人聚在一起回忆往事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说起腾格里沙漠二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施工任务,所有参与施工的地质人都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因为那是一段十分艰难的日子。2005年7月至9月底,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地震四队历时90多天,完成了二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我有幸参与其中,度过了一段无悔的地质青春时光。
进入沙漠
此次施工深入沙漠腹地,其中最长的一条测线长达90公里,用到了沙漠奔驰指挥车、沙漠钻机、水车、加油车、食堂车、放线车、放炮车、仪器车、后勤保障车、推土机等十几种沙漠专用车辆。这些车辆排着队,浩浩荡荡挺进沙漠。
分队的钻机班、测量班、线班、炮班拉开阵势、各自为战,步履艰难地翻越一座座沙丘。指挥车冒着黑烟翻上翻下,施工人员干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营扎寨,一天要设两个临时营地,中午以做饭为主,晚上搭置帐篷过夜,一干就是三个月,没有洗澡的机会,也没有和家人通话的机会,整个分队只有一部卫星电话可与外界联系。
后勤保障
我们初次进入沙漠施工,一切都是未知数,分队的后勤保障是重中之重。当时分队共设三个食堂,加上钻机食堂,一共四个。钻机、测量班、线班、炮班都是车载食堂,沙漠外面的豪斯布尔都驻地食堂负责蒸馒头和往沙漠里输送、转运各种物资。我主要负责采购和运送各种物资食物和生活用品。
内蒙古的“搓板路”非常颠簸,驻地距阿拉善左旗大约三个小时路程。长期在沙漠施工,需要的生活物资多且杂,除去必须购买的食堂货物外,还要购买大量的个人生活杂物,比如袜子、内裤、腰带、擦脸油、眼镜等用品,五花八门。每次进到沙漠,大家见到我后,都会让我购买各类生活用品,我一一记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
由于施工时间长、环境特殊,这个项目的生活保障物资发放得也特别多,包括帐篷、睡袋、气垫、沙漠靴、工作服等。后来天冷了,又发了棉大衣、棉帽、棉被、保暖内衣等。每次采购,我都是天不亮就出发,太阳落山才能回来,基本上没有吃午饭的时间,平均三四天进一次阿拉善左旗,遇有特殊需要,比如加工钻机配件等,需要去宁夏中卫找。和我一起购买物资的客货车司机王师傅说:“跟我出去买东西,别看开着车,全凭两条腿,一点儿也不轻松,脚上都磨出了泡。”
考验车技
与采购同样重要的,就是运送工作,把所需物资送到施工地,非常考验司机师傅的车技。
开车的徐师傅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没有坐过沙漠奔驰进沙漠的你一定想象不到运送物资的过程是多么惊险刺激。刚开始,司机师傅可以顺着推土机推出的路行驶,可是风沙过后,许多路段都被掩埋,只能绕道而行。经验丰富的徐师傅知道怎么绕路,选择什么样的沙丘。沙坡有软面和硬面,开上去后从山梁最高处走,山梁子走到头了,直接下去再冲上另一个山梁。那可是真正的过山车,上下翻腾在沙坡上,上去时眼前只有蓝天白云,下去时头几乎要顶住挡风玻璃。山梁蜿蜒崎岖,沙漠奔驰随山梁左右盘旋,随时有侧翻的可能。初次坐车时,我双手紧握把手,随时做好跳车的准备。
沙漠奔驰马力极大,八个前进挡,八个倒车挡,但是拉着满满的一车货物,陷车是家常便饭。遇到陷车,司机师傅就给轮胎放气,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这样就可以开上去了。
充满惊险
由于路途比较远,且在沙漠中行驶变数太大,送一次货物正常情况下就得一天。送进去能赶上吃午饭就是好的,卸下物资,看大家还有什么需求登记好便立即返程,不敢懈怠,晚了就回不去了。
有一次在返程途中,我们行驶到一个谷底,多次冲坡都没上去,轮胎坏了,我们换上备胎,想尽办法都无济于事。天黑后,我发现满天的星星离我们那么近。司机师傅说:“咱们走着出去吧。”我说:“走得出去吗?白天还好,晚上我可不知道方向。”他看了看天上的北斗星说:“大概就是这个方向,在腾格里沙漠有一住户,彭小林家。”我只好硬着头皮跟着他走,心里七上八下,一点儿底也没有。大概走了一个小时,突然发现有束汽车灯光忽上忽下地朝这边射过来,我们赶快朝车灯方向奔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原来是钻机队的指挥车出去办事,我们这才得救,顺利回到驻地。
还有一次,我们在沙漠里开了一段,突然发现左前方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停着一辆车,车旁有七八个人奋力地向我们挥舞双手。我们马上开过去,离近了才看清是一辆六轮卡车,车上的旗子写着“兰州大学横穿腾格里沙漠”。一问才得知,他们是兰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来这里寻找历史古迹,前一天车陷在这里,待了一夜,谁也联系不上。司机师傅赶忙用钢丝绳把他们的车拉了出来,我们一直把他们送出沙漠。队领导把他们接到豪斯布尔都驻地,给他们做了香喷喷的面条。而我们的任务还未完成,掉头返回,向大漠深处继续前进。
腾格里沙漠的施工给我们留下了满满的回忆。天气冷了,搭帐篷的彩条布从一层加到四五层;沙漠运水不易,别说洗澡,就是洗碗都用卫生纸擦一擦;吃饭的时候,锅碗里有沙子是正常现象,赶上风沙大的时候,饭都没有办法做,只好发放一些馒头火腿肠将就将就。还有负责加油车的乔宾同志,浑身上下全是油,黑乎乎的,油光锃亮;测量班的牛建新同志三个月没有理发、刮胡子,手持设备如同“禅杖”一般……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感受,都是地质生涯中的一抹浓重的油彩。
地质工作虽然艰苦,但是磨炼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勇气,去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