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行且知
——记山东局物测队南四湖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组
202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南四湖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地质环境党支部主动出击,承揽了“山东省南四湖地区1∶50000多项性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成为南四湖生态保护的“地质急先锋”,全力以赴助力构筑南四湖流域“一核一屏二带三区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
党建引领 聚合力挑重任
物测队地质环境党支部是一个年轻的集体,成立不足4年,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奋斗在地勘一线,撰写别样的地质人生。
今年初春,湖冰消融、万物复苏。物测队南四湖生态地质调查项目部正式在湖区安营扎寨,与此同时,项目部成立了党小组,鲜红的党旗在南四湖生态区高高飘扬,项目建设有了主心骨和定盘星。
项目党小组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野外施工相结合,以新思想铸魂赋能,将新理念植入心底。项目部将党建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以党建为引领,奋楫笃行,立志在这片广阔的湖面上建功立业,持续擦亮山东煤田地质品牌。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着项目部每一名成员奋力拼搏,一往无前。6月的南四湖骄阳似火,这群以90后为主的年轻人头顶烈日,肩扛仪器,徒步沿湖调查。他们朝迎晨光去,晚披彩霞归。汗水浸透了衣衫,却取回了精准的数据;阳光晒黑了皮肤,却圆满地完成了每天的工作任务。
迎难而上 破难题赢胜利
在南四湖生态区域,有一处水文调查点位于河对面,河面宽80多米,且方圆十几公里没有一座桥,只能靠系着绳索的浮船过河。
如何将工程车运到对岸?项目党小组召集大家集思广益,破解难题,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把工程车开到船上,项目部党员带头“撸起袖子加油干”,齐声喊着号子,合力拉着纤绳,硬是把几吨重的浮船拉到了河对面,大家的肩膀和手掌都被绳索勒出了血印子,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在调查居民井水位数据的过程中,在项目经理杨玉刚的带领下,项目组成员四人用肩膀作支点,用铁杆担起重几百斤的泵、管、线,把仪器一步一步沉入井中,直到井深仪接触水面发出“嘀嘀”声,大家才能歇一口气。同时,他们还无偿为村民化验井水水质,赢得了民众的称赞。
青春逐梦 敢拼搏勇前行
地质环境党支部的每个人都是“逐梦者”。他们在工作中带着自己的地质梦,在地质找矿、地质服务领域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2018年,研究生毕业的李孝朋,怀着地质梦来到了物测队。刚参加工作,他便主动申请跟上大部队干项目。接触项目后,他认为,干好地质工作,最关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前辈,解决了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工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思路捋顺了,他的身体却日渐消瘦。到了项目验收阶段,他发起了高烧,体温达39℃,但他仍坚持工作,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报告编制。他以敬业拼搏的姿态对待工作,已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被队党委记功表彰。
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李姐”的党支部书记李新凤,巾帼不让须眉,已在地质一线工作了十年。她求知若渴,锐意创新,为了部门的发展,大多数时间都奔波在外,陪伴家人竟成为一种奢侈。
军嫂王雪莲,身怀六甲仍坚守岗位,当同事们关心地让她早些回家休息的时候,她幽默地说:“回到家里反正也是我自己,还不如在办公室看报告呢,提前让小宝宝学学地质技术,好将来接我们的班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地质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名同事。
右膝交叉韧带损伤的王涛,在养伤期间修改完成了南四湖项目设计书,并获得优秀。在拆下夹板的第二天,他就奔赴南四湖项目现场工作。
几多风雨,几多收获,所有的成绩都凝聚着整个团队的汗水和心血。这个年轻的团队,干项目得心应手,开展科技创新也是行家里手,短短几年时间里已获得多项专利,发表数篇学术论文,荣获科学技术奖数十项,1项科学技术成果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为“国际先进”。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新的征程已开启,他们立志在追寻“地质梦”的征途上砥砺奋进,成为更加优秀的新时代地质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