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3年06月1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副刊·广告 矿坑“整形”记 等待和希望 光热源 老地质队员 风吹楚辞

版面翻页
副刊·广告
04

矿坑“整形”记

□ 作者 张海霞 (青海局)

9月,祁连山南麓的雪线开始下压。驰目远眺,浅黄深绿交错,一群牛羊星星点点散落在木里草原上,一派养眼醒目的高原风光。

望着眼前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眼眶竟然有些发热。从青春华年到两鬓斑白,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将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光挥洒在了木里这片热土上。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都在木里发生。在为共和国探明“家底”的历史时期,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和同事们在木里探明大量焦煤储量,钻获了可燃冰实物样品,今天又担起了“种草复绿,恢复生态”的使命。然而不论是“大建设”时期捧出的一团团煤火,还是守护绿水青山,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轨道的今天,始终不变的是一名地质工作者的初心,是沉甸甸的信任与责任。

我迎着风平复了心中汹涌澎湃的情绪,俯身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拔起一簇草,查看出苗率和根系发育情况。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特殊地貌上种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和探索,容不得一丝马虎。

一番计算后,结果令人惊喜,出苗率达到设计量的10倍以上!那一刻,仿佛长时间压在心口的巨石终于被击碎,“把草原还给木里,我们兑现了承诺!”

我想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这一年多来,青海中煤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木里矿区生态整治项目的主要参战单位之一,承担着整个任务中破坏形势最为严峻,外界关注度最高,立体化交叉作战的五号井治理任务。作为总工程师,我深知五号井的成败影响着整个木里项目的恢复效果,治理好了是形象工程,治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从矿坑渣山整形到地表土壤重构,再到为土壤挑选合适的种子,我们每一天都披星戴月,与时间赛跑。无数个顶风冒雪的日日夜夜,终于换来了新绿盈盈,水系连通,沟谷梯田交相辉映的高原新貌!

脑海里一帧一帧的画面像一部刻骨铭心的电影,我回忆着,也被感动着。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0年8月,一些不法分子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将木里草原的植被破坏殆尽,曾经山清水秀、牛羊遍地的草原变得渣土飞扬,11个露天矿坑、19座渣山令人触目惊心。大地在“开膛破肚”之殇中死气沉沉,无声哽咽。生态的警钟敲响,从高原之巅传到中南海,从政府高层到普通百姓。“乱采之象必须制止,生态屏障必须守护”的共识让人们一时间将目光聚焦木里。青海省政府雷霆行动,科学部署,以“国之大者”责任,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海拔“生态保卫战”,青海公司有幸承担了集“急难险重”为一体的木里矿区五号井项目。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事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的贯彻落实!事关党中央、全社会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事关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嘱托!这场仗必须要打好、打赢、打漂亮。

此时的高原已是寒风刺骨,要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正常年份一年的渣山整治工作量,是对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然而,当青海省政府强有力的集结号在世界第三极吹响,没有人退缩,只有一呼百应的坚定。天上,航遥直升机凌空展翅;地上,一支支队伍狂飙突进。原本已进入“冬眠”期的高原,夜间灯火通明,白昼机器轰鸣,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震撼人心。

木里的深秋寒冬,冷风暴雪如魔鬼一样张狂,即使在板房里,电暖气的那点温度也像一根微弱的小火柴,人只能裹着棉衣勉强休息三四个小时。在“高反”和“高压”的挑战面前,唯有迎难而上。我和项目团队成员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白天巡山,夜间巡查,不断优化设计方案。那一段时间,回填平台、渣山现场都是我们的办公场所。为了夯实责任,我给每一座渣山、矿坑都指定了“责任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小伙子们的精气神一点都没减弱,他们以“头号渣男”“二号坑长”等称号相互调侃,苦中作乐的心态倒是传承了我们那一代地质工作者。看着他们掉皮的嘴唇、开裂的手指,我想这一段“‘渣男’‘坑长’复绿记”以后一定会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青海公司和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其他10余家单位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采坑、渣山治理阶段任务目标。累计完成渣山削坡、平整场地557.23万平方米,边坡整形485.82万平方米,采坑回填3389.64万立方米,工作量相当于修了一道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万里长城,创造了冬季高寒高海拔施工无一起安全事故的好成绩。木里项目的实施,被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选入“2020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件大事”。

2021年4月,南方已是芳菲落尽,木里高原还在冬日的沉睡中不肯醒来。山温水暖的好日子对高原来说转瞬即逝,从完成土壤重构到草籽播种完毕,满打满算只有两个月的窗口期。

来不及享受第一阶段胜利成果的喜悦,我和其他专家、项目成员就开始为种草复绿的土壤来源而夜不能寐。

木里是高原冻土区,土壤层薄,开采破坏已让大地渣石遍地。客土运输无论时间还是资金人力都是难以实现的。“石头上种草!”这可难坏了大家。

“能否就地取材,将渣土变为能够生长植被的土壤?”工程技术人员早早出发,将实验室搬到高原现场。通过1000多次土壤基质检验测试、测土配方、出苗实验等工作,他们取得了重大创新,形成了覆土复绿的关键配方和工艺工序流程。

2021年6月,第二阶段覆土与种草复绿工作按期完成,总面积1363.43万平方米,共计20451.40亩。

经过一年的时间检验,木里复绿成果良好。2022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了《不负绿水青山——木里矿区非法采煤整治始末》纪录片。《人民日报》浓墨重彩报道了《木里新生》。高原焕发生机,生灵重返草原,满目疮痍被丛丛新绿治愈。

作为亲历了整个生态恢复过程的一名老地质人,我深知这一奇迹背后是怎样超乎想象的艰辛付出。

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生态修复工程,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紧张的工期内完成地貌重塑、土壤重构、种草复绿等大型工程,是对组织管理和科学落实的巨大考验。

高海拔冬季施工,是对身体和精神的极限挑战。

面对无数的质疑,地质儿郎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高原大地上书写了一张生机盎然的答卷,用最纯挚的浪漫主义情怀描绘出了山青水绿的高原新景象,让祁连山这一生态屏障继续充当养育生灵草木、延续文明之光的保护伞。

那些黑夜中灯火通明的大会战、雪地里艰难跋涉的测量、寒风中义无反顾的坚守、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播种,定格为一幅幅新时代“三光荣”精神的诠释画报。咆哮的狂风、漫天的大雪、简易板房内随着雨水四处游荡的拖鞋考验了地质人打不垮、压不弯的脊梁。太阳暴晒过的“小丑红鼻子”,大风蹂躏出的流浪汉发型,高原反应折磨出的紫红色脸庞成为一生受用的勋章。让我无比欣慰的是,我们不仅为木里生态修复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更为青藏高原锻造了一支铁骨铮铮的生态环境修复队伍。

当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结出丰硕成果。这是生态中国的新高度,也是端好“生态饭碗”的新注解。

让绿色发展理念浸润和谐家园,让生态文明战略惠及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又一个新征程,“生态中国”一定会成为又一张中国名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