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绪劳动 为提升组织力锦上添花
三年疫情,让人们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情绪浩劫。很多人都有过为绿码崩溃、为买菜崩溃、为药品崩溃的无力感,脆弱、焦虑、迷茫、不确定性空前加剧。在负面磁场的作用下,情绪波动与消耗更加敏感,付出的情绪劳动也随之增加。2022年人才趋势报告显示,疫情这些年使人们改变了很多观念,接受调研的人群中,59%的人认为,为了快乐和幸福感,他们可以选择牺牲金钱。
当时代的奔流涌动新的浪潮,更关注当下的体验感、更愿意从内心的感受出发,注重情绪价值,成为新一代职场人的优先选项。另外,随着00后进入职场,呈现出“五代同堂”共事的新景象,代际差异、价值观冲突等客观情况都对组织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后疫情时代,情绪劳动将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一样,受到同等关注。
其实,情绪劳动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就已提出,指的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依照组织规则,努力调整并表达出的特定情绪。比如我们最常提到的,要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职场人。“扮演”就意味着掩盖了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控制情绪表达来适应工作需要。每一次假笑、每一次克制背后都是一次情绪劳动。久而之久,就堆积成了“心累”!仔细回想一下,“工作倒还好,就是心太累!”是不是我们最司空见惯的一句抱怨。
在通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以人的效能释放汇聚成组织力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关注情绪劳动,关注人的属性也是当下各级组织管理需要正视的课题。
复盘企业管理中那些顽疾弊病,执行力差绝对位列黑榜。而执行力落实的关键就在于人。情绪积极向上的状态下,人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往往事半功倍,有时还会进入心流状态。而情绪被躁动、不安、慌张等负面因子包裹时,则会呈现出磨洋工、无效率、作风散漫的工作状态。不仅如此,坏情绪还会像病毒一样传染,让整个组织陷入僵态。
健康向上的组织,需要健康向上的人。丁香医生2022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困扰健康的问题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情绪问题。过多情绪劳动的积累不仅会造成职业倦怠,还会影响身心健康。只有正视情绪劳动,给坏情绪一个通风口,保持愉悦的工作状态,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
首先,个体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正如优势星球创始人崔璀在开年演讲中提到的,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使用说明书。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比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工作效率更高,容易被什么样的事情激励,情绪“逆鳞”是什么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灵活掌握情绪,进行主动的“自我说服”,积极调整情绪感受,降低情绪劳动成本,还会让组织成员之间增进了解,做到更充分的尊重彼此,减少内耗,增强组织凝聚力。
其次,个体要拓展认知水平,积蓄情绪正能量磁场。情绪是一种较为主观的东西,可以通过提升认知、开拓视野、培养心境来改善。学会换位思考,拥有共情能力,我们就会发现,让人情绪愤怒、崩溃的事情也许另有他因。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有一句话:“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却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抽噎,就是啜泣和微笑之间的状态,可以归纳为平静。而平静是一种最温柔的力量,就像深流一样,包容、接纳。在遇到各种困难时,不是炸毛怒吼,就是陷入“踢猫效应”的恶性循环。比如被领导批评不敢反驳,于是回家骂孩子,孩子不敢反抗,于是只能踢一脚猫发泄情绪,最后在无休止的情绪劳动里耗完有限的体力,失去爬出泥潭的时机和力量。很多情绪问题是可以通过正能量磁场“合理化”的,平静的心态更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大环境越是不确定,越是动荡,个体越要坚定内心,向下扎根,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样你的锚才会越来越稳。当你有足够的掌控力时,情绪消耗自然也会降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组织管理要更多的关注人性,把工作中的人力当“人”来看待,重视人的需求,尊重人的自由,发挥人的积极性,善于利用人的情绪价值提升工作效率。沟通到位是工作到位的第一要素,在管理中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与组织成员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沟通。发挥好党组织、团组织、工会组织的作用,多管齐下共同搭建起组织需求与个体需求间的桥梁,让信息自由交换,减少误解,让情绪自由流淌,减少抵抗。组织管理既要有铁规矩、硬杠杠,也要送温暖、疏郁结,刚柔并济、双管齐下,这样更有利于个体获得较高的情绪价值,高兴一点,方能做得更好一点。
健康的情绪是对自我的滋养,也是保持工作动力、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关注情绪劳动,让管理更多的尊重人性,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只有用彼此看见的真诚取代对抗,用温柔的力量挽回迷失的人,用温暖的真情唤醒麻木的人,管理才能真正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