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物探院:
科技领航,奋力书写绿色勘查新篇章
多年以来,面对煤炭行业形势和市场的起起落落,总局物探院初心不改,始终坚持煤田物探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创新研究,坚持以科技进步助力行业发展,推动物探绿色化、标准化煤田地震队建设,迎来了美丽蝶变。
绿色勘查,在项目施工中深入人心
党的二十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愿景中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再强化、再升华。绿色勘查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地勘行业的生动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探院坚持将绿色勘查纳入标准化队伍建设体系,实现了绿色、高效、安全、优质的煤田地震数据采集。
内蒙古鄂尔多斯上海庙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施工地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北边缘,地表多为沙丘、低缓丘陵、草滩戈壁、耕地,植被稀少,气候干旱,年均降雨量不及蒸发量的十分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施工地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施工机械无法高效通行,后勤得不到有效保障。松散、干燥的堆积层对地震弹性波激发造成不利影响,获取高质量地震原始数据的难度大幅增加。
物探院始终把绿色勘查理念贯穿全过程,针对项目特点,优先配置人才、装备、科技等优质资源,分析研究工区地质资料,详细踏勘工区地形地貌条件,科学论证施工参数,合理选用工艺工法进行施工。
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组人员针对工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高标准确定环境保护和绿色勘查目标;详细排查生态环境方面的风险隐患,就三维地震勘探对水、大气、声、土壤、野生动植物、自然遗产和人文遗迹等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制定针对性措施。同时在项目预算中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在项目施工前,项目组对施工区域场地原始地形地貌进行照片拍摄和视频留存,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绿色勘查培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绿色勘查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让每一名员工熟练把握绿色勘查要求。
数字赋能,为绿色勘查插上科技的翅膀
针对施工区域地下水资源匮乏的状况,项目组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及震源药柱爆炸(激发)对地下水的污染,采用可控震源激发,将地震勘探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全程使用无人机数字化技术,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和建模,辅助勘查精准设计,使用无人机巡线检查等质控手段,减少车辆和人员投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物探院承担的南河煤炭资源勘查地震勘探项目,首次在正式生产项目中使用自研自产的C-Seis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具有高动态范围、高灵敏度、高存储量、高可靠性和低功耗、低重量、低失真、低成本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C-Seis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使项目在施工期间减少碳排放1~1.5吨。
以质量取胜,赢得客户信赖
物探院的每一名员工都清楚地知道,质量是一个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全院对地震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控制近乎苛刻。在施工设计中,利用专业轻型RTK无人机对勘探区进行航拍成像,将地形、地物、障碍物等边界精确到0.2米范围内,实现对勘探区的精细踏勘,对炮检点的布设做到精准无误。利用执法记录仪全程拍摄监控关键、重点环节,利用变焦轻型无人机对施工的测线布置、人员作业、车辆行动过程等环节进行监控与管理,做到施工各环节质控检查百分之百。
物探院在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项目中,优先使用自主研发的最新科技成果,有效提高地质成果质量。应用三维叠前时间域稳相偏移技术、基于菲涅尔相干带的复杂构造精细成像技术、井巷约束下的深度域叠前偏移技术、基于GPU计算平台快速生成可形象展示菲涅尔带的倾角域叠前道集技术等,实现复杂构造、大倾角区域的精确成像。利用精确速度建模、深度域属性分析、深度域直接波阻抗反演等最新科研成果,提高断层、陷落柱的解释精度,为煤矿智能化开采提供可靠地质成果资料。
提升效率,促进效益增长
物探院始终把效率提升作为企业追求效益增长的重要抓手。在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Seis节点地震仪、数字化地震队管理系统等已成功应用于物探院绿色化、标准化地震队建设,科技进步和精细化组织管理这两大法宝,使得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近期刚刚完成的袁店二井煤矿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项目野外采集和上海庙新上海一号煤矿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分别达到了最高日效1284炮和平均日效1280炮、最高日效1705炮的生产效率,不断刷新着复杂地表条件下煤田物探地震采集的最高日效纪录。
下一步,物探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更加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及能源保供、增储上产,发挥物探在攻深找盲中的专业优势,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先导作用,在煤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精细勘查中的支撑作用,在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成为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和煤炭物探冠军企业,为总局打造世界一流地勘企业集团贡献物探之智、物探之力、物探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