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3年03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副刊·广告 心  愿 我与MP3 光热源 图片新闻 相逢在春天 微笑前行 千年烂漫

版面翻页
副刊·广告
04

心 愿

□ 作者 赵 欣 (山东局物测队)

清晨的一缕阳光刚刚照进窗台,晶雪就被喜庆热闹的乐曲声吸引,秧歌队走上了村头,载歌载舞。院门外两条横幅在春风中飘舞:“矿山复绿 还绿于民”“绿色发展 向党献礼”。

晶雪十年前嫁给了卧虎山村的小伙儿永强。当时的卧虎山村可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的小伙子基本都在附近的矿上从事采石工作。工作地点不远,矿工的文化程度不需要很高,挣的工资也不算少,足以养活家人,村民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安逸生活。

永强也是矿工中的一员,晶雪原本可以像村里其他女子一样在家悠闲地生活,但她天生勤快,婚后不久就在村头自家门边搭起了一间小卖店。晶雪每天在小卖店里经营,抬头就能远望到采石的丈夫。矿工也时常来她的小店里休息一下,渴了买瓶矿泉水,饿了买些食物。如果买方便面,晶雪就会烧上开水,还用自己家的碗为矿工泡好。

本以为“靠山吃山”的幸福日子可以一直过下去,然而,晶雪的儿子才一岁大时,她的生活就被一场横祸打得一片狼藉。多年无节制的开山采石,已经在采石场形成了巨大的地坑。永强下坡时脚下失控,不慎滚落到近20米深的坑底,造成盆骨骨折,无法再工作了。祸不单行,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晶雪的小店被风雨摧残得七零八落。她的生活日趋窘迫,甚至捉襟见肘。

毋容置疑,无节制的开山采石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晶雪认定是那个大矿坑将她的美好生活推入了万丈深渊,使她一家三口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她的心愿就是让这矿坑永远消失,还自己幸福的生活。

不久,矿山被封闭了,停止了采石。可是,停采之后的露天矿坑犹如一块巨大的疤痕横亘在山坡上。春秋两季,风沙弥漫,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寒冬,冰雪覆盖山岭,没有一丝绿意;酷夏,几场大雨过后,地坑里积满了水,村里人都会自发轮流看护孩子,生怕孩子们到矿坑里游泳发生危险。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一些家庭甚至变成了贫困户。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养家糊口,老、幼两辈人留守在村里,不免有些凄凉。

三年前元宵节的清晨,一支穿着红色工作服的施工队来到了村边的山坡上,鞭炮声和两幅红色的标语把村民吸引了过来。原来,政府要持续开展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绿动能”。晶雪喜上眉梢,她看到施工队在山坡旁搭起了帐篷,每天紧张而忙碌地工作,几台大型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行。一个戴着眼镜的技术员小伙儿说:“我们是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的施工队,要将矿坑修复成绿色自然景观。”

一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地综合利用的治理行动在卧虎山采石场全面展开。市政府本着“宜农则农、宜园则园、宜景则景、宜林则林”的原则,对废弃矿山进行功能重塑、价值提升,积极探索生态恢复、景观再造、整体开发、综合利用的新路径,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工矿废弃地复垦和田园综合体开发三结合的方式,探索“保护与开发并重,修复与利用结合”的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子,逐步实现“矿山复绿,还绿于民”的目标。

这支红色的施工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地质队”。他们用铁一般的毅力坚守在“矿山复绿”第一线,将汗水挥洒在废弃矿山的沟壑中,即便面对疫情,也不曾退缩。他们初心如磐,担当起“还绿于民”的责任,为修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原本千疮百孔的卧虎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一片片青松覆盖山坡,一排排绿柳风中摇曳;边坡陡峭处的藤蔓植物扭动着身体攀附缠绕,较缓边坡上绿草已连成一片;放眼望去,田野和村庄呈现出调色板般艳丽而清晰的色块,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多彩画卷。

如今,卧虎山成了田园旅游区。从天空俯瞰下去,一座玻璃栈桥横跨翠绿色的矿坑,犹如系在山间的绿色锦缎;矿坑里层林尽染,各种植物争奇斗艳。原本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变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游客纷至沓来。

晶雪终于如愿以偿,她的小店在旅游区重新开张,永强和村里的农户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业发展,村民们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