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3年02月2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副刊·广告 与水之缘 路在我们后方 光热源 无人区 孩子, 爸爸又要远行

版面翻页
副刊·广告
04

与水之缘

□ 作者 吴铁卫 (勘研总院)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宝贵的资源”。这是至今仍镶嵌在那座古老水闸两侧的巨幅标语。从儿时的“以水为梦”,到上学时的“以水为学”,再到参加工作后的“以水为业”,直到融入中国地质学会,我如同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我心所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以水为梦

我出生在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太行山就屹立在眼前。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天刚蒙蒙亮,村里的人们就挑着担子到村东头那口老井上排队挑水。每到下雨的时候,人们就早早准备好锅碗瓢盆,迎接上天的恩赐。那时的我常常听大人们议论,“什么时候不愁吃水了,我们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儿时的我心有所念:水能带来好日子!能让村里的人不愁水喝的人肯定会成为大英雄!这便是最初刻在我记忆里的“水”,也是儿时那个遥远的梦。

高中毕业,我在报志愿时,果断填报了“水文地质”,那时候我并不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只知道跟水有关。就这样,我懵懵懂懂地走进了“水”的地质世界,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水为学

上了大学,我便一下子走进了“梦”的世界,在水文地质的知识海洋里徜徉,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无论学校的哪个角落,都洋溢着知识的气息。每一节课我们都听得那么认真,下课后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有几次都耽误了老师接下来的课程。

大学第一年的暑假前,老师通知我们去实习,那个时候甭提多高兴了。可是几天的时间里,我们都顶着炎炎烈日在跟坚硬的石头打交道。时间不长,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地质工作的苦。后来,每年一次的实习逐渐深入,从地质年代、水文地质条件到水文地质试验,越来越丰富的实习慢慢激发了我们的兴趣。

在学校的那段时间里,我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四年下来,读过的书已有数十本。那段日子里,我们越学越感到知识的贫乏,到后来,出现了一开门就到图书馆抢座位的场景。

在校期间,我不仅学到了水文地质知识,更学习了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

以水为业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进入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工作。在这里,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为了煤矿安全而默默付出着。

参加工作后大多是“背井离乡”的日子。一天的工作结束,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那份孤独,那份惆怅,令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记得孩子才5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去了野外,因为项目工期紧,一直没有回家。一次在通话中,孩子开口喊了声“爸爸”,我再也忍不住了,颤抖着挂断了电话,默默地躲在墙角抹眼泪。

再苦的日子都拦不住收获的喜悦。我还记得自己参加的第一个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探项目,当时没有相关的规范标准,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和同事们天天讨论研究,从勘探施工到成果报告,从一张图到一段文字,每一个细节都精心打磨。那时的办公室常常是灯火通明、彻夜不息。那时的我们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在会议室里争得面红耳赤,出了会议室工作时又亲如一家。也正是在那样的日子里,经过一次次争吵、一次次讨论,项目才获得了圆满通过。

与水为缘

2010年,我第一次参加中国地质学会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感到自己犹如一滴水融入了大海。

在这个大平台上,我不仅了解到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更学习了兄弟单位的发展思路。那一次,得知一位大师也参加了会议,我便到他房间请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地质人员,他没有拒绝,而是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关注。我们越聊越高兴,一下子竟聊到了深夜,我也因此了解到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每次参加会议,我都会在这个平台上交到很多朋友,从专业到行业,从技术到发展,我们无所不谈。

近年来,金锤奖、银锤奖等也成了我们热议的话题,获奖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事迹增强了我们投身地质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在深邃的水文地质专业里,我们只是一滴滴水。在地质世界里,地质学会是大海。雷锋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我们都是中国地质学会的一员,这个平台上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事业,更有我们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