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安全的坚强守卫者
——记山东局一队矿山瓦斯灾害防治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最危险的矿井深处,穿梭在地底亿万年形成的煤层之中,用辛勤与汗水攻克行业众多技术难关,默默无闻守护在能源安全发展第一线。他们就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一队的矿井灾害防治团队——矿山瓦斯灾害防治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默默无闻 践行地质报国的初心
随着我国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向深部要资源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伴随着开采深度和开采强度的增大,地应力、地温、地下水、瓦斯等的压力不断增加,水害、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煤矿次生灾害,极易引发重特大事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威胁,影响着煤炭产能。
一队矿山瓦斯灾害防治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深入研究矿井灾害防治20余年,为上百家煤矿企业解决了水害防治、瓦斯灾害防治、冲击地压防治、采煤塌陷地治理等煤矿次生灾害的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突问题,累计完成钻探进尺200余万米,完成项目1000余个,其中国家安全生产重大隐患防治项目3个。多年来,他们攻坚克难,创新矿井灾害防治的工程技术手段,形成了集预测预报、设计施工、数据建模、灾害评估于一体的煤矿灾害防治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的诸多空白,有效预防和化解了矿井灾害事故,让很多隐患消灭于未然,走在了国内最前沿。
不畏艰险 撑起矿井防治的脊梁
井下无日夜,安全灯长明。矿井灾害防治工作有两个伙伴,一个是“辛苦”,另一个是“危险”。矿井灾害防治工作就是为消除安全隐患,为他人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为了做好此项工作,一队矿井灾害防治团队经常下井,置身于安全隐患之内,搜集数据、分析隐患,就地作业、解决隐患。2012年,为了解决某煤矿首采工作面上覆砾岩含水层疏放水问题,项目团队每天步行到井下1000米深的地方作业,因埋深较大,地温达40℃以上,普通人只是站着待上一段时间都会大汗淋漓。面对如此工作环境,团队成员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他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施工钻孔40余个,累计疏放水量超过300万立方米,成功消除了隐患,保障了煤矿顺利投产。2018年,某煤矿发生井下钻孔失控透水事故,单孔最大流量达500立方米/小时,井下水喷射影响到钻孔附近50米范围。当所有人都不敢靠近时,团队负责人张志强凭借多年施工经验,戴好防护工具后第一个冲了进去,用2个小时完成了应急处置,控制住了水势的增长。随后,团队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失控的钻孔注浆封闭,仅用3天时间即全面消除了隐患。
近10年来,像这样的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突工作数不胜数,但团队成员从来没把辛苦当辛苦,也从来没被危险吓退,他们把冲锋陷阵当成良好习惯,把吃苦耐劳当成家常便饭,积极消除隐患、化解危险。
开拓创新 展望绿色低碳的未来
工程研究中心自组建以来,一直集聚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研发、设计、施工、管理体系,引领了矿井防治水、矿井瓦斯灾害治理、煤层气清洁开发利用、采煤塌陷地治理等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三年来,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瓦斯灾害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和关键装备提升,自主研发了超高压水力割缝、大口径机械水力联动造穴装置、管道压力输送分离系统等装备。机械水力联动造穴装置孔内造穴直径达700毫米,为目前国内最大井下钻孔造穴直径,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效果;管道压力输送分离系统在井下首次实现了流体运输代替传统刮板机、皮带传送,有效解决了煤岩粉人工清运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难题。一系列“接地气”的科技创新,形成了瓦斯灾害治理新理念、新技术,有效解决了“三软”地层低渗透煤层瓦斯高效治理的全国性工程技术难题。该中心在河南、安徽、内蒙古等地承接矿井瓦斯治理类项目1.1亿元,完成钻探进尺60余万米,累计治理高瓦斯煤炭资源1000余万吨,消除了大量安全隐患,保障了煤矿清洁高效开采。中心在“双碳”目标下,扛起了勘探队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大旗。
采矿声回荡在地层深处,悠远而绵长,一队矿井灾害防治团队穿梭在黑夜里,在一束束交织的光线中,汇聚成流淌的街灯,把脉煤层,做矿山守护神,给这片黑夜带来光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