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踪迹十年心
十年,是时间的跨度,它可以很长,是三千多个日夜的斗转星移。十年,也可以很短,是行云流水般的扬州一梦。有人用十年的时间,感慨江湖夜雨的飘零;有人用十年的时间,从月光里酿一杯相思遥寄故乡;我们用十年的时间,筑一个梦,一个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的伟大梦想。这个梦啊,能飞越汹涌的海,能跨越巍峨的山,在这山海相间的八闽大地,一年又一年,谱写“山”“海”同奋进的协奏曲。
于我而言,这十年也是行走在“山”“海”间的十年,是置身于人间福地,赏山海画廊的十年。我的家乡长汀是典型的“山”,“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是她的真实写照。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但是这十年里,她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也是第一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的城市之一。就在去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作为世界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向全球推广,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正式走向世界。这骄人的成果,离不开科学思想的引领,离不开我们党正确的领导,离不开全县人民的愚公移山精神。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专程到长汀视察、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发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号召。一代又一代的“愚公”们响应号召,卷起裤脚、扛起锄头,铢积寸累,日就月将,让那“火焰山”绿起来了,让那悠悠汀江唱起了欢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水土保持科教园里捐植的那棵香樟树,而今已亭亭如盖。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在这十年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极具特色的古镇旅游,种类繁多的客家美食,让我热爱的这座小城再度涌现“红色小上海”的活力。
去年,我从山城来到沿海城市泉州工作。历史上,这是一座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光明之城”。她庄严肃穆,大坪山上的民族忠魂静默无声;她温婉多情,开元寺边的凡间烟火人声鼎沸。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她广容博纳,儒释道的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宗教思想在这座“宗教博物馆”里和谐共存。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启航。我是幸运的,一年里,我看过清源山上的落日熔金,听过洛阳桥下的渔舟晚唱;我见证了她成功申遗,为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再续“海丝”情缘;见证了她锐意进取,让“晋江经验”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见证了她勇立时代潮头,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是“爱拼才会赢”。这座城也从此成了我的念想,于我而言,这便是“胜却人间无数”的相逢。
我的工作也和山海有缘。我曾经是一名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们热爱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从昆仑之巅到东海之滨,从武夷山脉到闽江之畔,我带着他们一点一滴地了解我们的祖国,了解我们脚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八闽大地。现在,我是一名基层地质工作者,整理行囊,用双脚丈量青山,一寸一尺绘制她的风貌。刚入职时,前辈笑着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与山海相伴是我们工作的常态。”他们埋首天地间,跬步至万里,以闽煤地勘精神为人生标尺,为地质事业奋斗终生。十年来,地灾应急有他们逆行的身影,生态修复离不开他们的科学严谨。巍巍八闽大地上,他们构筑起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固长城,用属于他们的方式,描绘山海共治的生态文明画卷。“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在新时代的地质工作新征程上,我和同事们将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继承先辈的奉献精神,牢记服务宗旨,扛起时代重任,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地质荣光。
这十年,我从山城里走出,停留在泉州湾边,也算跨过“山”“海”。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在这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上,故乡教我以山的坚韧,以锲而不舍的努力“犯其至难图而其至远”。泉州教我以海的广博,以“胸吞百川流”的魄力兼收并蓄、砥砺奋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青山妩媚、绿水多情的八闽大地,这山海共治、携手共进的人间福地,在新时代的壮阔征途中,正奋飞于海西,扬帆再起航。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铸剑十年思报国。蓦然回首,初心未改,恰是十年踪迹十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