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栉风沐雨 五十载共创辉煌
——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472勘探队【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四七二有限公司】成立50周年
在内蒙古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地勘队伍,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472勘探队。这支因在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的1972年成立而得名的勘探队,如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伴随着我们共和国的成长,472勘探队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
让我们翻开那尘封的档案,看一看这支地勘队伍用艰苦奋斗50年获得的辉煌成就:自建队以来,472勘探队先后探明了霍林河煤田、宝龙山煤田、塔拉营子煤田、金宝屯煤田、白音华煤田、贺斯格乌拉煤田、吉林郭勒煤田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勘探项目,累计完成进尺139.11万米,施工钻孔4949个,提交地质报告84件,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36亿余吨,为地方煤炭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霍林河露天矿成为当时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白音华煤田被国家确定为13个超亿吨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我们仅仅拿一个数字来证明一下:累计完成进尺139.11万米!这说明472勘探队自成立以来,所勘探的深度,比通辽到呼和浩特市的行车距离还要多出200多公里。而这每一寸进尺,都是472勘探队的职工用血、用汗、用泪凝结而成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支英勇顽强的勘探队。
辉煌五十载,
他们“心中装着一轮太阳”
“总有一个理想在大地深处闪光……一路踏醒荒原梦,点点灯光映苍茫,哪里有无尽的宝藏,哪里就有我们的营帐……”50年来,472勘探队几代人一直用他们的行动、他们的心唱着这首472勘探队之歌《心中装着一轮太阳》。
上世纪70年代初,在国家“四五计划”的1972年3月1日,一支崭新的、年轻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472勘探队在霍林河应运而生。建队当年就完成了沙尔呼热地区年度勘探生产计划任务,施工并验收钻孔10个,完成钻探工程量4400多米,所施工的钻孔,孔孔见可采煤层,控制面积20平方千米,获得煤炭资源储量11.2亿吨。一个前景远、储量大、埋藏浅的大煤田初步显现。
霍林河地区发现特大煤矿的消息引起了各方的重视,1973年年初,“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大兵团式的勘探会战在霍林河展开。会战勘探指挥部调动472队整建制,102队、112队、203队部分钻机组和普查大队大部分力量,集中了21台千米钻机,配合以地震、电法、测量、地质、水文、测井、化验的专业队伍,组成了一支1500多人的会战大军,一场空前的地质会战就这样在霍林河这片荒原上展开。在全体参战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73年8月末,野外勘探会战提前3个月完成了施工。档案馆里保留着这样的总结性记载:“施工钻孔455个,全部取芯,共完成钻探工程量92529米,当年12月25日提交的《沙尔呼热露天精查报告》一次审查批准,获得精查储量19.5亿吨。”
1975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对开发霍林河煤田作了亲笔批示,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霍林河煤矿很快筹备上马。一露天勘探任务完成后,472勘探队又对霍林河煤田二露天进行了不间断的勘探工作。同时也对霍林河以外的其它地区进行了煤田勘探。472人踏遍了霍林河的山山水水,他们的勘探足迹遍布霍林河大地。
2004年,历史再一次重演了1973年的霍林河勘探会战的场景,472勘探队再次扮演了主角。472勘探队一举中标白音华煤田二、三号露天矿勘探工程,迅速组织了116台钻机,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钻探工程量12.37万米,完成钻探孔549个,钻探特甲级孔率100%,测井甲级孔率100%,获得储量22.03亿吨。472勘探队再次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09年6月26日,在推进内部企业化改革的浪潮下,472勘探队在驻地内蒙古通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了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四七二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一套机构、两块牌子运行,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
2002—2012年是我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十年黄金发展期”,472勘探队作为霍林河煤田的开发者、建设者之一,紧握发展机遇,抓住黄金周期,累计探明储量206亿余吨,为地方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2年5月,四七二公司受通辽市能源局委托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霍林河矿区煤炭地质勘查成果总结报告》,为《内蒙古自治区霍林河矿区总体规划(修编)》、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合理调配煤炭资源产能提供了地质依据。
历经五十载,472勘探队以其顽强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断创造奇迹,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几代人栉风沐雨、呕心沥血,
“我为祖国找乌金”
一个人,无论他的理想有多么美好,都要经历现实的考验。这一点用在煤勘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50年来,山河作证,几代472人用他们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开创者之歌。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物件,见证了472老地质勘探队员克勤克俭、艰苦朴素、豪情满怀的奋斗历程,也串联起几代472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而艰苦创业、开拓市场、转型升级、开创新局的发展史。
提起1973年的霍林河勘探会战,那一代的老职工们怎能忘记。驻地在茫茫草原深处,钻探工人没有住处,就把废地窨子、破房子搭上板铺当住处,170多人都挤在一个既透风、又透雨的屋里。地质、物探技术人员在漏雨的仓库里堆起两摞土坯,搭上板子就办公,蹲在地上写,趴在铺上画,行李成了“办公桌”,左手拿蜡烛,右手打算盘,照样算出了需要的数字。机修厂没有厂房,就在露天检修机器和加工机件。在平地挖一条沟,安上炉箅子,上面放一个大油桶,就成了“烘炉车间”。吃的是玉米碴子和玉米面,白菜汤和大咸菜。当时有人风趣地称其为“顽固不化的大碴子”和“死不悔改的汤”。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472勘探队全体职工没有退缩,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人们把它称之为“苦战霍林河”。
再说白音华煤田的勘探,其艰苦程度也不亚于当年。白音华煤田二、三号露天矿勘探项目是立项快、上马急、时间紧、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的超常规勘探工程,在国内实属罕见。面对艰巨任务,472勘探队上上下下切实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和责任,同时也激起了一种大战来临的兴奋。为了抢抓工期,啃下这块硬骨头,该队从三月份就开始备战,派出先遣队开往白音华,载着装备的车队经过两天的跋涉,进入了只有零星几户牧民的白音华作业现场。四月初的西乌珠穆沁草原冰封雪冻,在这空旷的原野上,没有房屋,职工们就住在牧民的牛棚里;没有床,就把钻杆一排当成床铺;没有新鲜蔬菜,就用带来的干菜、土豆下饭,生活的艰苦没有吓倒英勇的472人,作业的艰难每天都在考验着他们的毅力。为了尽快开钻,大家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挖掘泥浆池。一镐下去一个白印,几镐也挖不出一个碗大的坑。虎口震裂了、双脚冻僵了,哈气在帽子上结成一层霜。尽管这样,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反而越战越勇。全队干部职工凭借着这样一种干劲、一种力量、一种团队精神,在恶劣的条件下,靠着一锹一镐,一点点地推进着勘探工作,为白音华煤田勘探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准备。
472勘探队几代人就是靠着这种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功的背后,是472人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继承和发扬地质勘查行业“三光荣”“四特别”(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迈向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七二公司承载着几代煤勘人的赤诚之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乘着国企改革的火热浪潮蓬勃奋进,在新时代的激扬乐章中阔步前行。
四七二公司是一支专业从事煤田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察、地灾治理、煤矿土石方剥离及矿床疏干排水工程的队伍。曾获得原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原中共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委员会、原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授予的“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的“全国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先进单位”称号;内蒙古自治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领导小组授予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奖;东煤地质局授予的“金刚石冲击回转钻进工艺优秀科技成果奖”;通辽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等40余项荣誉。
作为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专业化队伍,伴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面对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四七二公司始终把“科学管理、质量创优”确定为公司的奋斗目标,主动适应“绿色勘查、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抓住生产经营不放松,聚焦深化改革不止步,坚持从严治党不松劲,实现了从“传统找煤”向“绿色勘查”的转型。勘查主业不断稳固,多种经营快速发展,重大项目推动有力,合作经济显现成效,企业营收、利润同比实现“双增长”,职工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多,“三地五矿”战略布局拓宽发展新路径,持续站稳市场,“智慧矿山”建设擦亮四七二公司现代化矿山服务业新名片。
公司将智能化矿山建设作为推动地勘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深耕矿山服务领域,强化原创核心技术。依托扎哈淖尔露天煤矿、南北露天煤矿和白音华二号矿、三号矿,利用5G技术建立监控预警系统,升级打造了智慧矿山疏干排水系统平台,建立了调度指挥中心,实现了监控、预警、管理“三维”一体的5G安防措施,提高了露天矿剥离运输生产作业技防水平。通过智能化建设工艺革新,以较低的投入减少人工成本60%,预期效益将增长20%~30%,实现了源头创效。由此创作的学术论文《白音华二号、三号矿疏干排水配电室升级改造》已刊发在科技期刊《工程技术》2022年5月刊。专利技术“露天煤矿疏干排水远程自动化控制工艺”,已成功申报国家专利。“智慧矿山”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品牌力的稳步提升,建设成果在公司“三地五矿”及周边地区拓展推广,塑造了四七二新的品牌形象,有力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鉴于吸收优质人才、科研技术创新的需求,四七二公司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公司挂牌“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加强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科学研究、产学研用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实现了互惠互赢,共同发展。
近年来,四七二公司党委聚力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同时,始终心怀感恩、屡行善举,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中,热心公益事业从未间断,用实际行动真诚回报社会。通过帮扶贫困职工群众、安置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捐款捐物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及通辽市罕见雪灾、联合举办公益活动、参加公益事业等,累计捐款60余万元,彰显了新时代国企担当。
谈及今后发展,四七二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李国利心中似有千军万马,信心十足。他掷地有声地说:“挑战也是机遇,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抓住‘大地质’这个发展机遇,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以资源为中心向清洁资源和环境并重的重大转型。四七二公司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牢固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按照市场规律谋划转型发展的总体构想、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采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探索深化改革的方向。”
听着李国利的话,仿佛看到了472这个有着50年辉煌历史的勘探队,再次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文/马战酣 王鸿璐 图/高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