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2年08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湖北局集团铸牢“四道防火墙” 奏响安全生产“主旋律” 山东局二队应急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安全在线 质量安全“守护人” 图片新闻 尽心尽责“护航员”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质量安全“守护人”

——记总局优秀地质工作者杜俊红

□ 作者 孙 静 任亚男

第二勘探局一七三队钻探工程中心副经理杜俊红,是一个沉默寡言、说话都会脸红的地质工程师,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阿杜”。2008年走出校门,学地质测量专业的他就一头扎进地勘队,用青春丈量大地,以智慧探索自然,靠着一股子“钻劲儿”优质高效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地质项目,被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评为优秀地质工作者。

把钻研技术当作天职

杜俊红是一枚妥妥的理工男,常年奋战在项目一线,执着于钻研技术,把困难和挑战当作试金石和磨刀石,从容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考验。

2020年年底,一七三队承接了内蒙古乌海地区天誉煤矿奥灰地面区域治理项目,这是该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升级的一次突破。由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奥灰岩溶发育、富水性强、水头压力大、存在导水断层,对矿井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项目在技术和施工经验上都面临新的挑战。作为项目负责人,杜俊红带领团队在沟沟坎坎的荒地上反复踏勘,全面分析相关地质资料,和专家组达成共识——采用“地面水平定向钻探+高压注浆对下组煤进行超前区域治理”的总体技术路线,迈出了项目关键的第一步。

为了确定一套适用于该区域治理的关键技术参数,杜俊红开启了“白加黑”工作模式,白天战工地,晚上在工棚里借着昏暗的灯光对各类技术参数进行比对、验证,“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最终确定了一整套关键技术参数,为该地区及周边煤矿底板水害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借鉴。

钻孔漏失在钻探施工中并不鲜见,一旦遇上就很麻烦,处理时间长且成本高,处置不当会造成卡埋钻具,甚至是钻孔报废。乌海区域治理项目钻进至70~430米深度时,就遭遇了钻孔严重漏失。杜俊红带领团队立即分析地层、岩粉、定向轨迹,反复测试钻探泥浆性能、调整泥浆配比……对关键环节反复讨论,不轻易放过任何细节,哪怕是技术成熟的部分。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施工方案终于确定。在随后近3个月的工程实践中,效果初显,做到了“岩变我变”,漏失难题在创新实践中得以解决。此后他们持续完善钻探注浆治理标准,统筹推进项目建设,稳步实施一段一策、一孔一策,实现“精准注浆”。该项目获评总局2021年度优秀地质项目。

把质量提升装在心里

质量管理是地质工作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但地质工作是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质量监管难度大。针对这一特点,为促进整体质量水平上台阶,杜俊红将质量管理根植于野外生产和室内作业的各个环节。

杜俊红从完善制度入手,合理调配人员结构,以简单可行、操作便利、流畅高效为原则,健全和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他坚持每周对项目运行进行自查,为提交优秀地质成果和资料提供了保障。他秉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从项目设计、施工到报告的提交,把好每道质量关。为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遇到钻机见煤、抽水、止水,他就安排技术人员24小时守在现场。甲方竖起大拇指说:“工程交给你们,高效、省人,更省心。”

正是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杜俊红参与完成的多个项目成果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他负责的《山西省大同石炭二叠纪矿区刘家窑井田煤炭勘探报告》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专业地质报告特等奖,《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哥伦布拉煤炭普查项目成果报告》获优秀地质报告特别奖,《宁夏宁鲁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任家庄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获新发现矿产资源报告奖;“宁东煤炭基地高硫煤精准勘查评价关键技术” 获全国煤炭地质行业“十三五”时期优秀地质成果奖。他也被总局评为质量管理先进个人。

将安全生产扛在肩上

生产再忙,安全优先。杜俊红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每周召开安全生产会议,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多形式全方位地提高了项目全体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设备搬迁、安装等大型作业前,他都会提前赶赴现场,制定出工作方案,对每一个施工环节作出详实的风险评估,确保零安全风险才开始作业。每逢开钻前验收,他都带领项目部人员对作业现场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大检查,大到设备摆放,小到井架的一颗螺丝、项目人员的安全带,他都不放过,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不留死角”。在项目运行期间,他将安全环保工作贯穿始终,以持续推进工地标准化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在他和项目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乌海地区天誉煤矿奥灰地面区域治理项目被总局评为2020—2021年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

问起杜俊红选择留在野外一线还是返回城市,他毫不犹豫地说,“一线才是我最该战斗的地方!”杜俊红用扎实细腻的技术功底、知难而进的意志勇气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诠释着一名普通地质工作者对地质事业的坚持与坚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