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2年05月2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副刊·广告 爱国 求实 奉献 中煤地质人,美丽飞翔 何谓青春 光热源

版面翻页
副刊·广告
04

爱国 求实 奉献

——科学家精神点亮青春梦想

□ 作者 万大庆 (山东局研究院)

巍巍泰山,滔滔黄河,山河壮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开辟出齐鲁大地的山川秀丽,也把无数的资源宝藏深埋在这块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战斗在它温暖的怀抱中。他们或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或坐定后方、指挥保障。他们用青春践行一份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为祖国找矿。他们与石头深情对话,在探寻宝藏的征程中铸就苦难辉煌,把一生献给了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山东煤田地质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地质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展示了一脉相承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大地之子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丁文江等地质先辈的影响下,以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的创立者陆忠骥为代表的山东煤田地质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上下求索,他们的人生追求揭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奉献”的山东煤田地质人精神。一代代煤田地质工作者接续奏响了一曲忠于祖国、无怨无悔的“共和国恋歌”。

陆忠骥老先生工作的第一个地方就在我的家乡,我聆听着新中国第一代“开采光明 奉献温暖”的煤炭工作者的故事长大,循着“唤醒宝藏 奉献希望”的人生梦想来到了山东局研究院。在组织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申报材料时,陆忠骥等老前辈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教育着我、鼓励着我。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给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煤炭资源,我们的老前辈不分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全都盯靠在施工一线,不计报酬,任劳任怨,不分昼夜地为祖国寻找着希望。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设备,他们靠着满腔的爱国热情,靠着求实的科学态度,靠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使新中国迅速摘下能源贫困的帽子。

1981年,作为济宁煤田二号井地质报告主编的陆忠骥,面对着满墙的图纸兴奋地向大家报告:“据初步计算,我们这个矿区可以获得8亿吨煤炭储量……喂!大家别抽烟了,别抽烟了!”大家怔住了,这屋里没有人抽烟啊!“那是下雾了?”“房间里哪有雾啊?”……

原来是陆忠骥长期伏案工作,积劳成疾,眼睛看不清物体了。医生的诊断结果是青光眼后期,视神经已经凹进去了,必须尽快手术治疗。经过手术,虽然双眼保住了,但每只眼睛都挨了一刀,左眼的黑眼珠永远失去了那自然的圆润。当这一切都过去后,他又惦记起那没有完成的地质报告,未经医生同意,他告别了妻子儿女,又返回沸腾的野外工区,继续和同事们一块儿指导勘探施工,编写报告。就在当年,报告编写完毕,凭着优质的设计、施工和质量,夺得了我国煤田地质界第一个优质报告奖,工作成果一度让英国专家折服。

1991年,陆忠骥带领团队耗时6年破解“巨野之谜”,让一个蕴藏着51亿吨煤炭的特大型煤田傲然于世;1986年,受命为中方专家组组长,12年投身中日合作勘探开发项目为国争光;1989年,荣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此外,还有我国电法勘探事业拓荒者洪仁恕,地质事业的攀登者胡成藩,山东煤田测井学科带头人周克成,地震技术的“常青树”杨奎。他们不为严寒酷暑而抱怨,只为工作神圣而自豪;他们不为日夜忙碌而懈怠,只为使命远大而骄傲。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悔地奉献给了煤田地质事业。

步入新时代,虽然有些设备已经淘汰了,有些技术方法已经落后了,但这种精神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年轻的煤田地质人,如何接过这象征光荣传统的接力棒,并不断地传承下去,创造出新的辉煌,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我想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词就是爱国、求实、奉献。

渺小的个体,在呼吸之间,每天把自己的气息弥散于无垠的宇宙。短暂的生命,在一呼一吸中,时时让脉搏跳动的音律回荡在千百年的时空。于是,有了伟大,有了永恒。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成为创新发展两翼”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奋战在地质科普战线的青年工作者,我们要学习好、传播好老一辈地质人的精神,传承好、践行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地质报国的豪迈征程中奏响青春赞歌,做到心中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山东省“三个走在前”和山东煤田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