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2年05月1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85后劳模张强的“三副面孔” 一季度经营业绩大幅增长 “钻”出人生精彩 图片新闻 9个科研项目通过总局验收 项目大看台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85后劳模张强的“三副面孔”

□ 本报记者 叶 静 通讯员 王宏伟

张强这个名字有些普通,但在江苏煤炭地质局却是如雷贯耳,凭借着十余年在岗位上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他成为江苏远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的“技术明星”,不到35岁便当选“江苏省劳动模范”。用同事的话说,“只要公司的产品遇到生产瓶颈,或是工艺上出现技术难题,第一时间就能想到他”。

张强性格直爽热情,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的事,只要有人找,他总是乐呵呵地帮忙解决。在大家眼中,张强有着特色鲜明的“三副面孔”,每一副都透着劳动者的可敬可爱。

生产一线的“万事通”

2007年,张强从技校毕业后来到江苏局远方公司,成为二车间精加工班组的一名数控操作工,从此便与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和卧式加工中心成了“密友”。机械加工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又苦又累且枯燥无味的工作,但张强却立志要在这一行干出一番新天地。十五年磨一剑,爱琢磨、闲不住的张强把自己修炼成了车间生产一线的“万事通”。

2009年,张强成为公司第一台全自动卧式加工中心的操作者。没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个不小的挑战。动车配套产品某系列活塞由于较高的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长期由欧美国家垄断生产,致力于研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远方公司将目标瞄准了该系列活塞的国产化,但活塞内卡簧槽圆弧倒角的加工问题却如一只“拦路虎”挡在了公司面前。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不但该产品的国产化无法实现,签订的出口合同也将面临巨额的索赔。怎么办?这可愁坏了大伙儿。

必须走新路!张强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这个破解“卡脖子”难题的任务。他主动提出上中班,这样白天就有更多的时间查阅书籍,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艺。张强翻阅了上百套国内外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程序编制和刀具使用方面的书籍,晚上在完成正常生产任务后,积极尝试自己编制的工艺和选型的刀具,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数十个日日夜夜、几百次尝试后,张强利用自己选型并更改外形的刀具和逆向的加工工艺,终于攻克了卡簧槽圆弧倒角的高精度加工难题,成为该类产品国产化加工过程中的“破冰之举”,打破了该系列活塞欧美国家的生产垄断。2012—2013年,该系列活塞出口销售量2500只,销售额42.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0万元,为公司出口收汇贡献了力量。

十几年来,张强参与开发了60多种新品,编写、更改50多份工艺文件,完成13项技术优化革新,申请10余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攻克了某型号水套应力变形的顽疾,征服了在球体上车削螺纹的难题;他操作的低合金高强度薄壁活塞和机车涡轮增压器箱体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每当想起自己的创新成果为公司带来的效益,他的内心就有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让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乃至敬畏,敦促他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修行。正是十几年如一日对事业的热爱和付出,“万事通”才能“通万事”。

善于总结的“学习达人”

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外人眼中的“手到擒来”,其实是张强用十几年的不断学习积累换来的。

从参加工作开始,勤学好问、遇事爱钻研就成为张强的标志。那段时间,他一直是“三点一线”:公司、图书馆和出租小屋。他把工作以外的时间全部献给了图书馆,每本专业书都坚持研读三遍。在他的小屋中,最值钱的家当就是那些以“筐”计数的专业书籍了。

学到的理论需要实践来证明,白天,除完成正常生产任务外,张强在取得车间许可的前提下,积极实践自己新编制的生产工艺;晚上回到小屋,他反复查阅各类书籍,解决白天发现的难题。他还主动联系公司其他三名负责铸造、工艺编制、数控程序编制的青年职工,组建了公司第一个学习小组。他们白天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工作,晚上聚在张强的小屋内共同讨论分析、解决公司产品的各项问题,有时想到了解决方法,不管多晚也要“冲”到车间去试一试。在有些人眼中已“走火入魔”的他们,凭借不断学习及时有效地破解了公司铸造、加工方面多项产品的生产瓶颈,也带起了公司各车间的一股“学习风”,工艺攻关小组、铸造攻关小组、精加工小组纷纷涌现。

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创效,是张强追求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当时,由于公司设备精度不足,承接的国内某机车制造企业增压器壳体国产化的中轴同心度无法解决,此项工序只能发外加工,仅此一道耗时10多分钟的工序,公司就要付出2000多元的加工费用,而且无法保障工期。张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解决这一难题。他带领学习小组查阅资料、更改工艺、改变工装,经过3个月的努力,终于利用自己编制的程序、调整的工装、购置的刀具,攻下了这道难关,将增压器壳体中轴同心度加工尺寸控制在0.005mm,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而美国检验标准为0.127mm。生产成本仅为数百元,此一项每年能为公司降低数十万元成本。该产品也被国内各大主机公司大批量订购。

培养技能人才的好老师

在张强看来,新时代的工匠除了要有遇到辛苦不怕累的冲劲儿、遇到挑战不服输的倔劲儿,还要有遇到徒弟毫不保留的“傻劲儿”。

2016年,常州市举办第十三届数控技能大赛,远方公司第一次组队参加。作为参赛队员,张强在赛前动员会上说:“这次参赛代表的是集体,我们决不能让个人的失败影响公司的声誉。”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参赛队员讲解理论知识,将他所掌握的技能倾囊相授,带领大家完成赛前练习。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张强便与大家展开积极讨论,直至把问题彻底学懂弄通做实。在他的带领下,公司6名参赛选手中5人进入前10名,2人进入前5名,公司也亮出了数控技能的“闪亮名片”,荣膺最佳组织奖。而张强在369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一名,赢得了“常州市技术状元”“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一线摸爬滚打十几年,张强已由当年的学徒变成了师傅,带出的十几名徒弟中已有不少人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张强在公司技术部负责产品的程序编制和优化创新,看似从台前走到幕后,其实并未离开生产一线,在车间日行一万五千步是他的标配。

问起张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说:“产品没有‘还好’,没有‘差不多’,只有‘合格’和‘不合格’,我们能做的是努力、是尽力,尽我们所能做到‘合格’,让顾客满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产品质量,他追求无限完美;对生产效率,他追求无限提升。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张强用他的“三副面孔”生动诠释着用匠心守护初心、用实干成就梦想的新时代青年工匠本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