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塔下读《傅雷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一首《春望》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家书,大约出现在文字产生之后,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随着笔墨纸砚的发明和语言的日益丰富,家书随之流行起来,直至今日, 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的纽带之一。
2012年,为了方便与甲方沟通,保证报告提交质量,我和同事们深入到安徽淮南项目一线提交水文地质报告。临行前,父亲对我说,钻机生活枯燥乏味,从书架挑几本书去项目上吧,我欣然答应了,这其中就包含了《傅雷家书》。
钻塔下,深夜里偎着灯光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书信跃然纸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慈祥父亲的谆谆教诲、一个严厉父亲的言传身教、一个仁爱父亲的温柔可亲。浓浓的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映照出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我所看到的《傅雷家书》是最早的按照时间编排的三联版本,选编家信两百余封,这其中不仅有父亲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书信,亦有母亲的书信,中文书信176封,其余的都是英法文书信。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过程,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我们知道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译作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等。
《傅雷家书》向我们全景式展现了具有现代精神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傅雷曾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最要紧的是‘人’。在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短短的一段话就把傅雷的睿智、博学和正直展露无遗。而这所谓的“人”则细化到了对父母、对妻子、对朋友,甚至是对一段音符的处理,告诫傅聪“手要垂直,人要立直”。
傅雷心怀仁爱赤子之心,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为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义务。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而父亲也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中,犹如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让他踏上了自我成长的道路。我们现在反观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是透过一封封书信,不仅传递了亲情,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爱自己,爱父母,爱朋友。傅雷家书中的爱,或许就是距离产生的不同寻常的爱,它的不同寻常,不是它有多么超脱尘世,而是因为距离,使人们懂得了珍惜这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