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1年10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要闻版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赵平赴张家口矾山磷矿项目组调研慰问 获评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尽全力守护高原生态 省教育厅领导到安徽电子工程学校调研 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

版面翻页
要闻版
01

尽全力守护高原生态

——中化局参战青海木里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纪实

□ 作者 陈 如

青海省境内祁连山南麓的木里矿区,位于黄河上游重要支流大通河源头,是祁连山区域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保护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来木里矿区非法采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

如今,一场整治和修复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的行动正在深入展开。通过对木里矿区开展综合整治,因地、因势对各矿井进行差别化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木里矿区种草复绿工程积极推进,渣山和采坑边坡重新披上绿装。

作为木里矿区生态整治项目(一标段)的实施单位之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领导下,加入第二项目部,积极参与聚乎更3号、4号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以强硬的工作作风诠释了中煤地质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坚毅品质。

缺氧不缺精神

对于95后小伙子曹登宣和张钰朋而言,在4200米的高原干测量是他们想都没想过的事。

2020年9月26日晚8点,刚从河南洛阳栾川项目工地返回宿舍的曹登宣突然接到了一项新任务:立刻赶往青海木里项目现场开展测量工作。当天晚上11点,来不及思考的曹登宣连夜登上飞往郑州的班机,迅速赶回单位拿上测量设备,并于27日上午10点飞往青海西宁。在西宁进行简单休整并买齐脚架、电瓶等工作设备及棉衣棉袜等保暖用品后,他又马不停蹄驱车赶往木里项目现场。从海拔147米到海拔4200米,三天两夜,曹登宣辗转了4个地方。到达木里项目后,看着满目的蓝天白云,曹登宣还是有一种不真实感:这么重大的项目,这就加入了?

和曹登宣搭档测量的张钰朋也是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忐忑中到达了木里。这个眼窝深邃、皮肤黝黑的腼腆小伙儿,全身上下自带当地人的气质,但也没能扛住严重高原反应所带来的冲击,在到达木里的当天夜里就发起高烧,被连夜送往海拔稍低的西宁输液治疗。浑浑噩噩中,听到国歌奏响的张钰朋心有不甘:好不容易有机会参加国家级的生态修复项目,自己怎么能就这么倒下?国庆节后,恢复健康的张钰朋坚持回到项目现场,他说:“我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高反大家能克服,我一定也能!”10月8日,张钰朋在第二项目部和曹登宣会合并正式进驻,与王可可、李佳乐、袁志强、林志源、张亚宁一起开展木里项目一期边坡测量工作。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重大工程任务,木里矿区综合整治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木里矿区地处高海拔地区,以高原冰缘地貌类型为主,海拔3800~4200米,为典型的高原高寒缺氧地区,自然条件非常严酷。在高原高寒高海拔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涉及煤炭资源、冻土、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复杂的问题,且几乎没有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可借鉴,因此具有很强的试验意义和挑战性,所有工作都需要在探索中进行。

此次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共涉及7个矿井,其中聚乎更3号、4号井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由总局作为实施主体,广东煤炭地质局、江苏煤炭地质局和中化局共同组建的第二项目部承担具体任务。三个局分工协作,共派出各类管理、技术人员46名,累计组织劳务工人2000余名、各类机械设备1800余台投入项目攻坚,在青海省委省政府《青海省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3)》的指导下,共同开展矿区采坑回填、渣山复绿、边坡治理、植被恢复、环境整治等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采坑、渣山范围总面积28.39平方千米。

艰苦不怕吃苦

4200米的高原,极端寒冷的恶劣天气,以及让人避无可避的高原反应影响着所有人员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在高原适应期,运气好的人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头痛、胸闷或呼吸不畅,再严重一些的则会在半梦半醒中被突然憋醒,或者被头晕头痛折磨得整夜无法入睡,反应更剧烈的甚至会口唇发紫、高烧不退。而木里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几乎无法给予大家适应的时间,因此大多数到达这里的技人术员都是一边干活儿一边适应调整。

作为第二项目部技术经理,王言帅全程参加了木里项目一、二期工程。2020年10月19日,王言帅主动要求前往木里项目,得到答复后他即刻准备,20日到达西宁,22日到达第二项目部接任第三任技术负责人。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他人生中最激动、也是最难熬的两天,时刻紧随的高原反应一点点消减了他的兴奋,剧烈的眩晕感让他连续两天一刻都无法入眠。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紧张的工期和巨大的施工压力根本无法留给他充足的适应时间,从到达项目部的那刻起,王言帅就逼着自己进入工作状态。作为技术负责人,他肩上的担子相对更重,早上7点的晨会,晚上8点的例会,加之例会后的各个分组会议,每一个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会议之外,他还必须紧盯项目施工,做好现场安全、质量、施工的管理调度。

最难的是12月初的攻坚期,在巨大的工期压力下,项目部成立了东坑突击队,制定了24小时作业方案,王言帅和张光、朱建华等人不分白天黑夜奔波在各个施工点。12月的木里高原,夜间温度低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刺骨的寒风能穿透五六层棉衣棉服直触肌肤,王言帅他们就这样在夹杂着冰雹的暴雪中四肢僵硬地奔忙了十几个日日夜夜。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们每天只睡大概2个小时,甚至有时候连这2个小时都是奢望,在工期压力下,张光3天共睡了4个小时,嘴上更是急得起了一个又一个大泡……

据项目指挥部成员金钢介绍,木里项目最大的考验就是在巨大的工期压力下,个人对环境的“极限”适应能力。在必须克服高原缺氧、头痛等人体反应的前提下,一期的边坡整形、修建便道面对的是冬日高原极寒的恶劣天气,二期的种草覆绿工程要克服5月烈日、6月飞雪、7月冰雹等多变的自然条件的挑战,抢抓种草窗口期,所以,人员的体力、精力和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进度和成效。

在项目部,每个技术人员都要从早7点到晚7点在各个图斑区域间工作,每天晚饭后,还要参加质量、技术、进度等交流碰头会,根据项目进度、工期要求,结合施工现场渣山工作面、运输道路、倒土平台等的承载能力和每日工作动态,对第二天的工作进度进行安排,确保场内1000多台机械设备、2000余名施工人员调配有序。每期近100天且每天几乎长达1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让每个人都经受着考验。

这么苦,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王言帅说:“我、张光、朱建华,以及我们所有的‘战友’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木里项目的政治意义、生态意义我们都很清楚,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不怕累更不怕苦,能抗压也更能吃苦!”

在严酷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第二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学会了苦中作乐、咬牙坚持,更学会了团结一心、齐力向前。2020年9月,项目部成立临时党支部,认真贯彻总局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项目党建工作,项目指挥部成员毕洪波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组织大家开展“党员认领责任田”“笑容治愈的木里雪莲”等党建活动,丰富项目职工业余生活,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念和决心,通过成立“党员突击队”,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能吃苦,更懂分担。在面条都难以煮熟的高原寒地,条件何其艰苦!但大家互相体谅、互相帮助,“一条心一盘棋一家人”是项目部全体人员的共识。

项目进展过程中,第二项目部副指挥田力总是反复强调:“在这里,没有广东局、江苏局、中化局,只有项目组、突击队、先锋队。”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不分地域、单位,也不看级别、年龄,每个人既当“先锋”,又当“螺丝钉”,开会时会为了哪个方案更优争得面红耳赤,工作时又会争着抢着多干一点、多承担一些。像部队一样的军事化管理,确保了人员听从指挥、纪律严明;像家人一样的相处模式,慰藉了大家的心,顽强了在困难中坚持前行的意志。大家正是凭借这种不分彼此、一心向前的奋斗精神,确保了项目各项工作保质保量高效完成。

(下转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