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1年09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副刊·广告 金秋硕果话沧桑 光热源 心 语 追着光 靠近光 成为光 散发光

版面翻页
副刊·广告
04

金秋硕果话沧桑

□ 作者 尉 方 (物探院)

我和我的朋友杜青荣都喜欢画画,而且都是退休以后半路出家,没有名师指点,自娱自乐地在家里作画。这共同的爱好使我们成了忘年交。

如今,斯人已去多年,可每当我看见那棵贴梗海棠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老先生。

杜青荣是我们煤炭地质系统全国劳动模范。他为了让我深刻地了解他,专门送了我一本书,里面有一篇长篇报告文学《创新之路》,记叙了他发明新型钻机,被评为煤炭部劳动模范的事情,足有几万字。这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仔细阅读后,被他执着的创新精神深深感动。

现在看来,他当年研究成功的钻机已经落伍,也早被淘汰了,他的事迹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但他跟我讲的那件被奖励树苗的事情,时至今日,都让我记忆犹新。

杜青荣说,他研究钻机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20多年,才琢磨出一点门道来,后来终于完成了GZY系列多功能、动力头式、全液压钻机的研制任务,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依靠进口钻机勘探煤田的历史。任务结束后,他被评为省部级劳动模范。

在一次煤炭部的表彰大会上,一位老部长问杜青荣需要什么帮助。他考虑到当时总局正从北京定福庄迁往河北涿州,在绿化、美化基地环境,于是便大胆地向那位老部长提出“要求”:“我们地质局涿州基地正在绿化、美化,您若愿意支援与帮助,就给我们弄一点儿好一些的小树苗得啦!”那位老部长听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好,一言为定!”没几天,老部长就派专车送来了一车树苗。大家卸车时发现,有几棵树苗很特殊,全部用红色布条捆绑着,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树,就随口称为“红树苗”。

那个时候,总局涿州基地刚刚开始建设,也不知道将这些树苗栽在什么地方合适。为了给各省钻探队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他们从各地抽调了一部分精英,组建了一个叫“攻关队”的单位。领导指示,就把那些“红树苗”栽在“攻关队”办公楼旁边。几十年中,大家也没有特别关注这几棵树苗,只是任其自由生长。

还记得我在职时,有一年秋天,一个职工把我带到一棵树旁边,指着树上的果实问我:“书记,你看这是什么果实?”我仔细端详了一阵,说:不像梨,也不像苹果,这是什么?”因当时工作繁忙,后来也没有再去了解。

直到多年以后,杜青荣先生去世了,我也退休了。由于单位办公楼下治理环境的需要,要把这几棵红树苗从大楼旁边移栽到一片开阔地块上,这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几棵树,春天开出的花如石榴一样红,密密麻麻地缀满枝头,微风吹过,像一团一团火焰在跳跃,在碧蓝天空、雪白云朵的映衬下,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屈指一算,红树苗生长近40年了,长得不高,只有3米上下,枝桠却显得十分古朴,饱经寒霜却不显苍老,栉风沐雨却总是生机勃勃。

我很诧异,用手机搜索后才知道这树叫“贴梗海棠”,也称“皱皮木瓜”,是一种十分珍稀的树种。

贴梗海棠在我国大江南北均有分布,这还真像我们煤炭地质勘探队伍。南到广东、广西,北到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到江苏、浙江、福建,西到四川、新疆、西藏,都分布着我们的勘探队伍。

贴梗海棠适应能力很强,耐贫瘠,这也像我们煤炭地质勘探队伍。我们日常的施工现场,都在荒山野岭、人迹罕至的地方。一旦开钻,风雨无阻,日夜值守钻机现场。有时候由于季节灾害等原因,没有蔬菜、没有副食品的情况也屡有发生,遇到山洪暴发、大雪封山、高山缺氧等严重情况,还有生命危险。

贴梗海棠无需特殊培育,只要在自然环境下,有充足的阳光,就能顽强地开花结果。在那个食品严重匮乏的年代,煤炭地质职工风餐露宿,通过野外会战获取大量的宝贵地质数据,把一个个煤层又大又厚的优质煤矿交给国家,促进国家能源事业发展,功勋卓著。现在,我工作过的单位——物探研究院,每年都有三四个科研项目获得各种奖励,新一代地质人正不遗余力地向新的目标奋勇冲锋。

查看了贴梗海棠的特性,我才悟出了当年那位老部长赠送此种树苗的良苦用心,更理解了杜青荣先生把这几棵树苗栽植在科研攻关单位的美好愿望。

世事沧桑。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眼前这几棵贴梗海棠见证着地勘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艰辛与奋斗,更象征着新一代地质人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顽强勇敢的弄潮精神。

每年秋天,这几棵树中有两棵便结满了果实,黄色的像脆梨,绿色的像大苹果,光鲜鲜、亮闪闪的。有的是好几个果子挤在一条细细的枝桠上,压弯了枝条,也让见到它们的退休地质老职工笑弯了眉毛。

这几棵贴梗海棠,确属珍稀树种,非常珍贵。在大家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正枝繁叶茂地生长着。人们看到它如今硕果累累,光鲜亮丽,更应该知道它也是经历了几度寒暑沧桑,才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现在,它不仅吸引着当地喜欢摄影的朋友前来拍照,甚至还有居住在北京的老朋友,慕名远道而来欣赏它的英姿。每当我们站在这几棵树下热烈交谈的时候,对杜青荣先生的敬意就会油然而生,仿佛他还站在我们身旁,向煤炭地质的后来人述说着他们那一代人的艰辛。我们更期望,地质战线的后来者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的好传统,让地质勘探行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