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1年08月2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物探院推深做实民生工程 图片新闻 江苏局远方公司自主研发节能环保散热换热设备 安徽局水文队地勘公司钻机“油”改“电”能耗降一半 项目攻坚创一流 上接第一版 项目大看台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

青海局团委书记王鸿飞,因工作需要被抽调到木里项目。在工地3个月的时间里,他从一名内业管理人员迅速成长为“多面手”。做好迎接检查、后勤保障工作,与上级部门、施工队沟通协调,他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打交道,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经过磨炼,他皮肤黑了、体重轻了,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日均过万步的运动量见证了他的辛劳,也换来了同志们“有事找鸿飞”的认可。他说:“中国煤地的工装就是我的通行证,衣服上的污渍就是我的勋章。只要能顺利完成任务,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疾风劲雪锻造钢筋铁骨。集急、难、险、重于一体的木里项目就像一块“试金石”,党性是否坚定,意志是否刚强,在-30℃的严寒中、在暴风雪里、在日夜兼程的奔跑中都会有所体现。第一阶段1409.75万立方米挖填土石方量,第二阶段年度4881亩种草任务,青海局圆满完成,总结出的“七步种草法”获得了省政府领导的认可,在高原高寒地区生态修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凭借扎实的工作业绩撬动了西宁市、海西州、玉树州、果洛州以及甘肃省张掖市的一大批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领域项目。

“严师”蹲守项目一线,传道授业识才,激发人的最大潜能。“传帮带”是地质单位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可行、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施工地点多、线长、面广及远离人群的弊端。木里项目开工伊始,青海局党委便选派野外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总工程师李永红坐镇指挥。在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第一阶段坚守野外80多天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第二阶段的设计和施工中,在局党委的部署下组建项目部,带头奔赴现场开展施工,一刻不停歇地组织第二阶段的土壤重构和种草复绿工程,带头撑起项目技术和施工的重任。在他的指挥下,项目部成立了党建、行政、后勤办公室、技术施工管理组、物资管理组、测量组等8个工作组,人员根据特长和专业技能精准入组,做到了人尽其才、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性内部竞争机制和畅通无阻的沟通协调氛围。高效的工作机制为青海局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安全、综合协调等各领域人才。

“容不得一刻拖延”“晚上不睡觉也要干完”“不能有一点误差”“自己想办法解决”……一句句看似严厉的话语,饱含着一个老地质人的严谨,也让年轻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在李永红的带领下,祁文强、孙玉琦、张友铭等一批人员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项目管理人才。

以工地为平台提升“七种能力”,锤炼新时代综合型技术人才。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勉励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木里项目正好是历练这七种能力的绝佳平台。

一是政治能力。“三在”党建品牌创建,“党史学习进工地、党课开展在现场”等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让项目参战人员的政治能力得到了提升,大局意识、团队思维成为烙印在项目部成员心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二是调查研究能力。木里项目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只有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才能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为此,技术人员们跑遍了施工区的每一寸土地,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三是科学决策能力。高海拔复绿工程无充足的实践经验可借鉴,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都科学可靠。土壤经过了反复调配,草籽选择需经过细心的实验验证,记录温度、湿度、发芽率等数据。技术人员正是时刻保持科学的工作态度,才让青青绿草在木里高原“扎根安家”没有后顾之忧。四是攻坚能力。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第一项目部的同志们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通过了一次次上级验收。五是应急处突能力。木里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发生变化。天气的反复无常、外协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多重管理的复杂性、多民族地域的特殊性等交织在一起,诸多的不确定性,对项目人员的心理承受力、综合协调力、局面把控力提出了全方位考验。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日复一日的应急处突中,第一项目部成员学会了找规律、想办法、举一反三,练就了不为诱惑所困、不为琐事所烦、不被情绪所扰的坚强定力。六是群众工作能力。第一项目部与项目施工队、劳务人员、当地牧民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项目部平时关爱他们的身体健康,对出现高原反应的劳务人员第一时间送下山救治。项目人员的真情关爱,激发了群众的工作热情。七是抓落实能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卡点施工,环环相扣,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干好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这个最初的期望正在一个个项目成员脱颖而出、独当一面的实践中得以实现。让项目工地成为培养人才的“红埔军校”,不仅是从学校到职场的一次蜕变,更是新时代地勘单位立于市场潮头的有力支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