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1年08月0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要闻版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播种民生福祉的高山客 物探院加快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撑起半壁江山 煤航基层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在全国考核中获评“优秀” 第四届央企优秀故事发布 总局四件作品榜上有名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水文之路” 我学习 我践行

版面翻页
要闻版
01

播种民生福祉的高山客

□ 作者 程 保 夏伦娣

“出苗了!出苗了!草种活了!”

“我们成功了!”揭开无纺布边角的一刹那,欢呼和掌声回荡在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南麓上空,一群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看到破土而出的复绿幼苗,激动得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在海拔4200米的祁连山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夜以继日,紧盯高山地表的土壤,赋予这片土地绿色的希望。他们就是高山上的来客,种下绿色民生福祉的中煤长江地质人。

这片土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当地的一首民谣,诉说着这里的曾经,描绘了当时牛羊成群、牧草如茵的壮美景象。然而,由于非法采矿、过度挖掘,昔日的大美牧场早已变得满目疮痍,盗采留下的最大矿坑长度超过4公里,最大开采深度近200米……

2000多年前,匈奴人感言:“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座横亘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荒漠的巨大山系,其生态的特性在于,对环境变化很敏感,也更脆弱。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祁连山的庇护,丝绸之路或许难逃被黄沙湮没的命运,连接中原与西域、东方与西方文明的河西走廊,也许会如楼兰文明一样,消失在茫茫沙海中,只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如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生态治理修复的重要决策部署,落实好青海省委的工作要求,尽快让矿坑恢复原有地貌,让裸露的地表披上绿色新装,是中煤长江地质人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他们从未遇到的难题。

时间紧,技术难,愁眉不得展

木里矿区海拔高、气温低,7月进入雨季,过了雨季就是大风和低温,每年植被种植的黄金期只有4月到6月这短短两个月时间。中煤长江地质人综合考虑当地生态环境条件,为赶在雨季和狂风前完成施工,加班加点、焚膏继晷,克服种种困难,4月底开始覆土与种草复绿施工,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8000多亩覆土种草任务。

中煤长江地质人除了要在黄金期完成复绿施工外,还需要解决如何让种下的植被成活的问题。低洼地势积水会导致草苗浸水缺氧而死;山丘地形坡度较大,有的地方坡度甚至大于40°,即便勉强把草种上,在雨水的冲刷下,幼苗也很难存活。

在国内,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展矿山治理可以说是罕见的,加之矿区条件差、治理面积大、技术难题多、自然恢复慢,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可借鉴,对中煤长江地质人更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多措举,多管下,英雄克难关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困难面前,中煤长江地质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支部建在项目上,让党旗飘在工地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凭借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坚韧意志,科学组织安排,责任压实到人,每个种草图斑均设立党员义务责任田,每一名党员都像图钉一样牢牢扎在责任田上。

(下转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