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1年06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要闻版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张保军一行到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现场调研 参编的省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中央企业党史学习教育 第十指导组进驻总局开展指导工作 “智能云采集”助推传统勘探华丽转身 我学习 我践行

版面翻页
要闻版
01

“智能云采集”助推传统勘探华丽转身

——记河南局空间信息院山西阳光占煤层气三维地震勘探项目

□ 作者 叶红军

山高坡陡林密的地表

没有庞大的施工队伍、繁忙的班组调度、喧嚣的机器轰鸣,没有跑前跑后的查错纠正、找不到点位的急促慌乱,如果不是远处传来的爆破声,你不会相信这里正进行着大型三维地震勘探施工,这便是由河南省地球空间信息研究院承担的山西阳光占煤层气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施工现场。

手机在线地图精准定位查找验证、集感应采集储存下载功能于一体的便捷型节点检波器,关键施工环节全程视频上传,昔日在科普宣传中看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如今被广泛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当你置身其中时,才能真正感受到智能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艰险环境令人望而却步

虽然笔者有过数年的地震工作经历,也经历过多个复杂山区项目的磨炼考验,但看到眼前的场景,内心深处还是十分震撼。目之所及,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植被茂密、荆棘遍野,组织难、采集难、处理难、解释难这“四难”交织叠加,即便在仪器设备、施工技术、物资保障大幅提升的今天,这里也常被业内认为是煤炭地震勘探领域的“娄山关”和“腊子口”。

顺着地震测线前行查看施工情况,我们发现脚下根本没有路,长势正旺的植被把这里围得密不透风,若不是之前打孔队伍搬运机器时开辟出了小道,恐怕真的无路可走。

山上的黄刺玫正绚丽绽放,大家却无暇欣赏,因为要时刻提防隐藏其中的密刺,稍有不慎皮肤就可能“挂彩”。不仅如此,上下台阶也要小心翼翼、手脚并用,松散的碎石块使脚底不时打滑,随时可能赋予我们“百米冲刺”的加速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将检波点及炮点按照40米乘以40米的网格均匀布设于50多平方公里的勘探区内,且位置误差不超过30厘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智能采集颠覆传统认知

“一个陀螺般大小的节点检波器,便可替代常规需要多串检波器、传输大线、采集站、电源站、交叉站等设备‘组团’才能完成的数据采集工作。设备的轻便带来了施工效率的快速提升,现在一个工人可以轻松胜任过去五六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听着项目技术人员的介绍,笔者提起神来,只知道该设备先进,但没想到会如此高能。“其内置的定位系统可直接与北斗、GPS相连,位置信息可实时传输到项目部的监控平台上。在施工现场,通过手机还能与周边检波器进行智能连接,打开App即可随时查找复核其埋放位置是否有偏差,其倾斜度、信号强弱、电量、待机时间等状态信息也可在界面上一目了然,一部手机轻松查遍全区。”

工区现场,施工人员每次放置完检波器都会进行拍照,正当大家不解时,项目技术负责人绘声绘色地讲解起来。原来为了能对工地进行动态管理,项目部借鉴了油气方面的工作经验,要求施工人员在检波器放置完成、炮井成孔提杆及下药的过程中拍照或录像并上传至系统平台,这样,无需人员引导监督,无论甲方、监理还是技术人员,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便可直观地看到这些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基本足不出户便可进行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实现“云”管理。

传统与现代融合,科技与创意碰撞,智能化的采集管理技术使昔日“按部就班式”的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就连在现场担任监理的油田物探资深专家也称赞道:“这是一支数字化的地震队!”

智能化单点无线检波器

周密部署创造施工奇迹

智能的技术需要通过智能的团队来发挥最佳效益。地震勘探工作不同于其他,不仅单枪匹马行不通,而且人员组构差异极大,团队合作尤为重要。

在争分夺秒的施工现场,只听对讲机里一声令下,放线班、成孔班、爆破组如同训练有素的小分队,迅速奔赴各自岗位,以往熙熙攘攘、前呼后喊的热闹场面不复存在。这一切都得益于项目部前期的精心施工组织。为使各个班组快速开展工作,项目伊始,项目部便对全体人员及外协队伍进行了系统培训,除了常规的技术规范要求外,还结合区内山高林密、通视条件较差的特点,特意设置了“加餐”,将含有导航功能的手机端奥维在线工程地图使用方法教给大家,确保人人能看懂、可操作、会定位。现在,上至项目经理、下至放线工人,不管哪个班组、何种岗位,不用专人引导均能快速到达指定目标位置。

意志一致、行动一致、步调一致的施工团队,叠加产生了稳定安全高效的施工效益。“240米的大炮距、长达4公里的接收排列,平均日效400个物理点以上,最高600余个,覆盖面积超3平方公里,相当于一天一个三维勘探区。这在以前肯定是非同寻常、遥不可及的,可以说是一个施工奇迹。”大家在了解施工情况后纷纷感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这次体验经历,智能采集成就的云勘探技术为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云”勘探在各个项目中落地生根,助力空间信息院地震勘探专业谱写愈奋斗愈出彩的跨越式发展绚丽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