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0年12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政治·文化 航测局助力乡风文明 捐资帮扶村建成“道德大讲堂” 安徽局水文队各支部书记交流抓党建工作经验 浙江局教育扶贫进课堂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 煤田简讯

版面翻页
政治·文化
03

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

——记山东局四队张红卫

□ 作者 刘晓庆

2019年8月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灼烤着大地,转眼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这时,滨州市阳信县水落坡镇五金店里突然闯进了一个人,虽然撑着雨伞,衣服却湿了大半,一副焦急的模样,买了门活页和螺丝转身就走。售货员问:“这么大的雨还跑出来,有什么重要的事不能等着雨停啊?”他笑笑不语,匆匆钻进了雨幕里。他就是省派阳信县乡村振兴服务队驻村工作队员、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四队干部张红卫,此时的他正急着赶去洼里赵村幸福院,为那里的孤寡老人修门。

就在几天前,张红卫去村里慰问老人,细心的他发现屋门关不严,查看后发现是活页出了问题,就想着抓紧时间来修理一下,谁知回去一忙起来就忘记了,这场大雨让他猛然想起,立刻就坐不住了,担心屋门关不严会倒灌进雨水,老人们该受苦了,于是冒着大雨跑了出来……门修好了,看着幸福院的老人们,张红卫开心地笑了,早忘了自己已经淋透。

这只是张红卫驻村工作的一个缩影,两年来,他早已把自己看成水落坡人,把幸福院的老人们当成了自己的父母。

一颗红心,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11月,按照山东省千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安排和山东局、四队党政工作要求,张红卫积极报名,经过层层选拔,被选派到阳信县乡村振兴服务队驻村工作。张红卫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现在终于能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派我驻村是党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考验,我一定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望!”

驻村工作以来,按照绿色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和推进富民强镇的工作思路,张红卫和服务队员们本着“不缺位、不越位”的原则,立足当地实际,主动融入基层,自觉服务奉献,每天不是在村里就是到处跑项目,对于当地已经形成规模和优势的项目,持续推动帮扶,助力其向前发展。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小刘村和张平村肉牛养殖项目;发展生态农业,培育了农业“新六产”——杜仲小镇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和晟林生态示范园项目;协调山东文旅景区集团、山东水发实业集团和华胜集团联合投资,共同开发了杜仲小镇项目;协调引进央企控股的山东中安永恒集团,在张平村投资建设了人居环境改善暨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升级赋能工程,打造了乡村振兴电商新平台。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培育协调,三产联动、同向发力,共同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

看着洋溢在老百姓脸上的幸福笑容,服务队员们心里乐开了花。“这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苦点累点,可心里舒坦,就担心干不成什么事,辜负老百姓。”比原来黑了也瘦了的张红卫说。

为了让当地百姓享受到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张红卫和服务队利用自身资源,推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与水落坡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开展“送医下乡”免费义诊活动,为当地老百姓定期开展义诊。小病不出村就能及时得到医治,群众的幸福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红卫根据上级的疫情防控部署要求和工作安排,积极参与派驻地疫情防控工作,通过电话、网络和捐资、捐物等多种形式,与派驻地党委政府一道全力以赴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不但积极协调企业捐款捐物,自己也先后4次捐款1300元。

迎难而上,当好守土尽责的排头兵

2020年春节前夕,洼里赵村重点项目杜仲小镇三产融合项目开始施工,张红卫与服务队重点项目组一班人每天组织10余辆农机及工程设备,每台设备配备2名机手,保证农机及工程设备12小时不停工。管理人员从早7点到晚7点,分两班12小时轮岗工作,直到大年三十才放假休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洼里赵村,张红卫与服务队战疫情、斗严寒、抢时间,确保疫情期间帮扶标准不降低、重点项目不停工。仅仅用了4个月,他们就完成整理深耕、旋耕土地1000亩,整修道路11.5公里,整修景观水体5.5公里、养殖水面82亩,建设民俗文化园等园林地貌300余亩,建设观景台、完成土方2000余立方米,完成7200平方米乡村文化广场基础及8000平方米广场喷泉水体基础建设,建设400亩喷灌系统,完成170余座影响园区建设的坟墓迁移工作,播种杜仲中药650亩近1400万棵,种植绿化树、果树3万棵,基本完成杜仲小镇一期建设任务,做到了疫情防控和项目建设两不误、同推进。

“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刻遇到疫情,我们都很担心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看到驻村工作队员回来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洼里赵村党支部书记赵延民说。

执着坚守,默默耕耘践行初心使命

驻村两年来,为了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乡村振兴工作上,张红卫很少回家,对家中老人和孩子的照顾更是少之又少,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他爱人身上。尤其是今年,因为接送问题,不得不将孩子从教育资源相对好一些的城区小学转到他爱人所在的乡镇小学,在选择初中的时候,直接给孩子选了较远的寄宿制学校。虽然爱人、孩子对他不能常常陪伴也会有不理解,但他一直用恒心、热心、决心和耐心做着自己该做的工作,打动了亲人和朋友,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两年的服务期转眼就到了,问起张红卫的感受,他说,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骄傲,如果以后有机会,还会为乡村振兴工作发光发热,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