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0年08月3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政治·文化 研究“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开展双拥共建走访慰问活动 对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再部署 坚守初心永前行 包联单位进社区 携手共建文明城 真帮实扶不漏一人 精准到位不漏一事 煤田简讯

版面翻页
政治·文化
03

坚守初心永前行

——记中化河南局物探技术院袁昌盛

□ 作者 宋 楠

地质行业是一个充满艰辛、需要奉献的行业,作为80后的新一代地质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局物探技术院主任工程师袁昌盛一直扎根在生产一线,努力奋进、积极探索、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弘扬地质人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使老地矿精神在年轻一代身上闪耀着光辉。

关键词一:“负心汉”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段话,“好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袁昌盛的妻子对此深有体会,她曾戏谑地说:“家对昌盛来说,更像是旅店,他是只随季节迁徙的动物,只是冬季来家窝一下。”袁昌盛面对妻子的戏谑,也开玩笑地说:“你知道地质队员的共性是什么吗?那就是怕老婆。为什么怕?是因为愧疚。”

2011年5月10日,刚结婚两天后,袁昌盛便登上了前往坦桑尼亚的航班。没有新婚蜜月,没有向往的浪漫,有的只是妻子对他还未出发即盼归的眼神。他带着一份内疚、一份责任,背起行囊出发了。坦桑尼亚项目,是中化河南局物探技术院与中化局河北地质勘查院合作的首个国外项目,袁昌盛主要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他承载着压力和期盼,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合理设计工作方案,白天指导兄弟院的同事进行物探野外工作,晚上整理数据资料,调休时翻阅与物探相关的资料充实自己。经过近6个月的奋战,终于圆满并超额完成了多个工区的物探项目及报告编写工作。

袁昌盛在2018年局迎新联欢会上,作为一线工作人员代表接受了主持人的采访。采访中,他哽咽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想不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我相信我所经历的,在各位前辈、同事身上都发生过,比如在戈壁滩顶着沙尘暴工作,在冰冷的河水中行进,这都是我们在野外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如果硬要我说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那就是2017年,我辗转于多个项目,当时我是一个准爸爸,媳妇整个孕期,我都没陪她去做过一次产检,直到她的预产期我还在项目上忙碌着,当我接到媳妇已经住院随时要生的电话后,才急匆匆地赶往医院。当时的我心情特别复杂,一是放心不下项目,二是担心老婆孩子,就这样,在焦灼中迎来了我的小棉袄。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完工,在孩子出生五天后我就赶回了工区。其实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我是非常内疚的,但是作为项目负责人,我觉得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因为能坚守这个岗位不容易,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无怨无悔!”

关键词二:遗憾

也正是在这一年,袁昌盛成为妈妈口中的“不肖子”。当他带领大家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坦桑尼亚项目,在赶往下一个工区的途中,他沉默了近两个月的手机在有信号的一瞬间,接收到一连串家里的短信和电话提示,当时他就心头一惊,想起了临行前妈妈对他说的话:“你奶奶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你出国那么远,不是说回来就能回来的,奶奶平时那么疼你,不要给老人留遗憾,给自己留遗憾,妈支持你的工作,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是别去了。”当他颤抖着手拨通妈妈的电话后,听到妈妈劈头盖脸的责骂声,他才知道奶奶已经病故一个多月了,奶奶临终前一直念叨着他的名字……奶奶的遗愿就是见见她心心念念的大孙子,哪怕是听听他的声音也行。听到这里,这个工作上的“拼命三郎”泪流满面。

关键词三:百炼成钢

袁昌盛大学毕业后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水晶矿区重晶石(铜)普查,该项目是中央地质勘探基金项目。工区芦苇密布,且大部分一人来高,每天上山,这个看起来斯文、白净的青年总会一手提着仪器,另一只手拿着“开山大刀”,一马当先地披荆斩棘,为项目组人员开辟出一条条上山路。就这样,他原本白皙的脸庞被晒得黝黑发亮,胸前也多出来一条“黑领带”。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工作换来了专家评审团的“优秀”评价。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英姿,他总笑着说,“世上本无路,但我们物探人走过的地方,总会多出许多路来。”

2012年,袁昌盛再次担任河北院在坦桑尼亚物探工作的技术指导。项目工期持续近6个月,他积极培养兄弟院技术人员,并与项目人员共同探讨研究,物探工作成果明显,获得甲方和河北院的一致好评。由于工区没有信号,他抵达工区后就变身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工作狂人”,白天到工区采集数据,晚上带领技术人员分析数据、绘制图件,完成当天工作后,他一边催促着大家赶紧休息,一边又拿起笔记本来到屋外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直至深夜。第二天一早他又第一个起床检查设备仪器。项目组的兄弟回忆道,在他们眼里,袁工永远都那么帅,因为他们基本没见过他的“素颜”,每天大家起床洗漱的时候,他早已“梳妆打扮好”,在车里检查仪器设备和当天用的工具了。

2013年,参加工作仅2年的袁昌盛,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多个项目的野外实践经验,成为物探技术院的主力干将,带队到内蒙古做项目。有一次,他们所做的一条勘探线的终点是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由于工区山势较陡,没有道路,勘探线往返总长25公里,一天的时间无法完成工作,只能完成一部分后,在河边待上一夜。当时虽已是盛夏,但大兴安岭的夜间气温却降至2℃左右,非常寒冷,作为领队的他,愣是一夜未合眼,为大伙儿添柴加火取暖,第二天又带领大家安全返回驻地,并完成剩下的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艰苦奋战,他们提前完成了野外施工任务,并顺利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验收。

内蒙古项目刚结束,袁昌盛便无缝衔接至下一个项目,来到浙江省江山市四都镇高塘矿区铜多金属矿普查电法工作项目组,该项目是中化局浙江地质勘查院的外协项目。那一年,我国南方持续高温,袁昌盛根据高温天气,合理设计工作方案,及时调整野外施工时间,每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和大家上山开始电法测量工作,尽量避开中午1点左右的最高温度,尽管如此,也有几次因地形、测量信号弱等原因,使测量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将近12个小时的连续工作,让大家的衣服由干到湿,再由湿到干,袁昌盛咬紧牙关,一边询问工人们的身体状况,一边排除各种物探技术难点。就这样,他与大家一起战高温、斗酷暑,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任务,他们的敬业精神得到了甲方和浙江院的一致好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青春无悔人生梦,地质精神在心中。这就是袁昌盛,一个80后坚守初心的地质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