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0年08月2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守职尽责为公益 全力支援乐山市抗洪抢险 奋楫争先立潮头 携手共筑安全屏障 项目大看台 图片新闻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奋楫争先立潮头

——记四川局一四一队地质工作者

□ 作者 刘新闻

六十余载创业路上的披荆斩棘,他们为的是同一个名字——地质工作者;几经辗转奋斗路上的接续奔跑,他们为的是同一个愿景——永续发展;数代人追梦路上的勠力同心,他们为的是同一个使命——煤田事业。度过筚路蓝缕的苦难岁月、跨过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走在升级转型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地质人以“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奋斗姿态,于风霜雪雨中勇搏激流、在浪奔浪流中奋楫争先。

来路迢迢,苦难孕育辉煌,终不改艰苦奋斗的英雄本色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苦难是生发意志、催人奋进、孕育辉煌的精神沃土。他们是驰援“汗洗脸、风梳头”的金沙江畔三线建设者的英雄儿女;他们是地勘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是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工作近四十年、现在仍奋战在一线的一四一队地质专家王文涛正是老一代地质人的典范。

苦难孕育辉煌,投身建设地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质行业形势低迷,随着地勘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单一的煤炭领域已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王文涛作为一四一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涉足非煤领域的资源勘查,面对攀钢白马矿业主方配矿的全新要求,他下苦功、勤钻研,首次配比达到31.99%,距矿种标准仅差0.01%。1993年,一四一队迁至德阳,他积极投身到地方建设中,德阳市一环路、青衣江桥、沱江大桥工程勘察等项目不胜枚举。

门板当船铲作桨,国难逆行为民忙。“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距汶川仅30公里的什邡成了重灾区。作为四川局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专家组成员的王文涛,第一时间随队深入灾区,为救灾排危贡献力量。他对沿路巡查中发现的每一个地灾点都作了细致的标记和记录。行至什邡欢乐谷附近时,一个受地震影响而形成的堰塞湖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怎么办?眼见天色渐渐暗下来,而巡查排查工作一刻也耽误不得。野外经验丰富又为人机警的他在一片碎石废墟中发现了门板和铁铲,便萌生了用门板当船、铁铲作桨划到对岸的想法。“我水性好,就先和王建一起打个样,如果没什么问题,再挨个接大家过去!”看到同伴们有些迟疑的眼神,他鼓励道。事后王文涛坦言,“那个堰塞湖才形成没有多久,余震还在接连发生,我们划过去的时候不时有石头滚下来,大家心头有点虚是正常的,不过干地质的不就是与自然作伴、与危险同行嘛!”

大路遥遥,实干成就梦想,终不变苦心钻研的人生底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逐梦的遥遥大路上风光无限、美景绝伦,承载着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的点点滴滴。它的美可以是崇山之巅轰隆的钻塔旁地质人滴落的辛勤汗水折射出的绚丽多彩的光芒;也可以是悬崖峭壁间找矿立功的地质人在夕阳余晖映照下忙碌的身影;更可以是时时处处充满危险的地震抢险中地质人留下的不畏艰险的足迹。曾获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第二届“最美地质队员”荣誉称号、现为一四一队总工程师的李正武,其经历是对中生代地质人“美”的最好诠释。

事不避难,实干为要。随着地质行业“黄金十年”的到来,一四一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2007年,该队承接了第一个地勘基金项目——四川省筠连县大雪山煤矿西段煤炭资源普查项目,李正武正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那时,要确保在汛期来临前完成项目,我们便租住在煤矿附近的老乡家里。野外填图时,李总带着我们年轻技术人员早早地就上山了,直到深夜才返回,午饭就是自带的干粮和白水。”一同参与过大雪山项目的张小洪回忆道,“虽然已经是凌晨,仍能在钻机场上看到李总的身影,他固执地说,‘要见煤层了,一定要守着打出来才安心’!”最终这个项目完成进尺5369.81米,探明煤炭资源储量9676万吨,并通过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审查,被评为优秀级。

刻苦钻研十年功,甘为人梯托青云。作为四川局知名地质专家,同时也是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地质专业评审专家、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李正武,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而且理论水平高。如何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上先人一招,使一四一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他心中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四一队技术核心的“头雁”,他不断充实页岩气、煤层气、地热能源等专业知识,其理论研究水平走在了全省新能源领域学术研究及勘查的前列。他指导完成的黔西北页岩气基础地质路线调查、四川盆地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页岩气调查井等项目获得各方领导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前路漫漫,改革厚植发展,终不止开拓创新的时代亮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时代事业发展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地质人必须壮起胆子应对多重困难和挑战,做推动事业发展的大胆实践者;必须想尽法子同卡脖子的技术难关较劲,做推动事业发展的创新引领者;必须找准路子沉下心来干自己的事情,做推动事业发展的改革开拓者。曾获省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现为一四一队资源环境研究院院长的张小洪便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表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受地矿和地勘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煤炭勘查等传统产业不断萎缩。在此行业背景下,张小洪团结带领资环院全体职工积极开拓绿色矿山、文旅资源普查等项目领域。“之前我们习惯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打转转,现在我们要走出舒适区,由‘不敢干、不会干’向‘敢于干、能够干’转变。革新,会有阵痛,但不改就是长痛!”谈及这个话题,张小洪充满信心。近些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资环院先后承揽了攀枝花市白马铁矿田家村矿段生产勘探、四川省峨边县毛坪镇刘家沟玄武岩勘查、乐山市金口河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等项目,特别是一四一队第一个流域污染防治方案编制项目——甘孜藏族自治州雅砻江流域污染防治暨持续达标方案编制项目,项目金额突破百万元,编制范围涵盖九龙、雅江等11个县,全长994公里,为加快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资环院落实局、队发展战略,打造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产业链,抓好水污染防治等环保工作的有力举措。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张小洪和资环院班子成员注重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通过学习、合作等方式提升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谈及怎样看待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关系时,他这样说,“在某些技术积累上我们还是小个子,像高校专家那些技术上的大个子在关键时刻扶我们一下、拉我们一把,很有必要嘛!”近些年来,资环院以甘孜州雅砻江流域污染防治暨持续达标方案编制、金沙江断裂1∶50000活动断层地质填图等项目为载体,陆续同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申报研究课题、人才队伍建设、核心技术沉淀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矿产勘查是我们的主业,不能丢,可现阶段地矿行业低迷,怎么办?我们要学会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张小洪如是说。作为队矿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的模式创新,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瞄准建筑材料等第三类矿产资源,力争实现“技术+资本+矿业权”相融合,从而走出一条商业性矿产勘查之路。

他们只是献身地质事业、谱写煤田愿景的一四一队地质工作者中的几个代表,还有许许多多的一四一队地质人在高山、雪地、戈壁、荒原上默默奋战,精神昂扬地屹立于高山峻岭之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