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3-0045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0年08月2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为了洁净的家园 图片新闻 江苏省干热岩资源预查项目苏热1井二开钻进完成 与疫情“赛跑” 勇夺“双胜利” 地勘成果 基层动态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为了洁净的家园

——山东局研究院滨州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纪实

□ 作者 穆 宏

日前,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完成滨州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调查方案编制、钻探取样、化验测试全部任务,从全省土壤调查队伍中脱颖而出,受到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办公室有关同志的赞扬。

全国一盘棋

“这3个多月压力太大了!”

6月28日,滨州市无棣县车镇原福利综合厂的废弃车间里,张兆民发出这句感叹时,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一天,滨州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采样工作即将提前顺利结束,张兆民如释重负。

张兆民是研究院生态修复技术中心负责人,牵头承担这项调查重任。他介绍,2017年8月,环保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联合部署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要求于2020年年底前摸清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今年是收官之年,各省都成立了以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层层狠抓落实。调查数据每周五直报生态环境部,省详查办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通报,一旦数据质量有问题或进度跟不上,就会被生态环境部和省里通报、约谈,甚至拉入黑名单。

全国一盘棋。山东制定了周密方案,组建起专门机构加强督导、检查,要求做到万无一失。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高度重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关宾要求通过这个项目,“树起旗帜,干出知名度,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研究院针对详查任务和工作特点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以生态修复技术中心为牵头单位,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生态环保技术中心等部门为成员的项目组,集中全院优势资源,优先支持调查工作。研究院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小彦在工作动员会上提出:“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务必以破釜沉舟的气概,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他多次到调查现场指导工作,化解关键难题,为顺利完成任务提供了坚强支撑。

一场“速度+质量”的硬仗

谈起这次调查,张兆民说:“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

这次调查,研究院承担了从“布点方案编制”到“样品采集”再到“分析测试”的全流程工作,这在山东局是唯一一家。

布点方案编制工作极其繁重,且涉及多学科、多专业,需要掌握地块基本情况、区域水文地质、企业产品及原辅材料、生产工艺、排污状况等信息,并要现场勘查,对疑似污染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及筛选,确保点位,最大限度地捕捉到地块污染物,满足五级质控要求。

采样组现场负责人隋岩刚说,很多工业企业早已搬迁或关停,甚至部分厂房都已经拆除,他们只能大量走访周边群众,到城建馆查询,到村委会借阅资料,通过这些极其耗费精力和时间的方法来完成信息收集。

研究院紧急抽调精干力量组成20余人的方案编制小组,白天现场调查,晚上编制方案,每天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方案要求非常严格,起初,一次次提交专家审核,一次次被退回修改,有一个方案甚至修改了7次。每次修改,他们都要重新调查、核实、完善,遇到跨专业的问题,就千方百计查找资料、钻研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人员在很短时间内克服了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等困难,从一开始“不太懂”,转变为最后5个方案全部“直接通过”,水平居全省前列。5月31日,布点方案全部成功上传国家系统,获得了滨州市的赞扬和肯定。

随着一个个布点方案的通过,采样工作迅速展开。野外采样组组长刘义峰介绍,采样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每一个步骤都可通过系统追溯,每一个样品都有唯一的二维码身份标签,一旦因某种原因导致原布设点位调整、变动,要再次踏勘、调整、修改、报上级审核通过,才能完成采样工作。采样工作历时2个月,共完成37个地块土壤及地下水样品采集工作,其中土壤点位189个,土壤取样533件;地下水点位109个,地下水取样89件。

采样工作一启动,分析测试立马压茬跟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检测工作曾遭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实验室进不去。

研究院环境检测中心负责人郝启勇介绍,环境检测中心实验室原本设在某高校内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人员出入,致使检测工作无法开展。多次协商未果,可时间不等人,为确保整个调查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任务,研究院果断决定:搬迁!

实验室搬迁可不像搬家那么简单,不仅设备需要重新调试运行和计量检定,而且必须重新评审场所资质。一切工作都在与时间赛跑,从4月8日开始,研究院在22天内完成了实验室新址改造、物资搬运、设备调试运行和计量检定、实验室体系运行、场所变更现场专家评审等工作,4月30日顺利通过了场所变更资质认定评审,5月6日拿到变更资质,5月8日接收第一批测试样品,7月18日在全省26家实验室中率先完成分析测试任务。

无悔的奉献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四特别”的行业精神在这次调查中得到充分体现。

睡眠不足,高温酷暑,蚊虫叮咬,这是调查队野外工作人员每天的常态。刘义峰介绍,队员们早上六点二十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到住处,几乎天天如此。有一次在无棣县的一个地块,为了赶进度,他们打孔取样一直工作到凌晨一点半,回到住处已是凌晨三点。不到六点,接收样品的车就已来到,他们又去装车……那天,队员们只休息了不到三个小时。

野外的蚊虫非常猖獗,花露水驱赶不走,厚衣服也能咬透。在无棣县项目现场,笔者看到队员李泗龙的胳膊被蚊子咬得留下密密麻麻的疤痕。发现笔者拿相机拍他的胳膊,李泗龙不好意思起来,用手抚摸着胳膊,笑道:“是因为我的皮肤怕蚊子咬……”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一次队员们刚取完土样,突然下起瓢泼大雨,直接把他们淋在了无遮无拦的野地里。按照要求,样品必须在采集当时原地进行拍照扫码,通过终端向系统“流转”。为防止雨水淋到样品,他们把样品放到车里,人站在车外淋着雨完成了流转。

调查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有时令人意想不到。一次队员正入场采样,不料毗邻的农药公司拆迁,强烈的农药味刺鼻熏眼,口罩也挡不住,有的队员身体出现过敏反应,只得赶紧撤离,等到农药味稍微散去,他们又忍着呛鼻的气味继续施工。

随着大批样品的采集,实验室成了“五加二、白加黑”的战场。吴冬梅、刘静是两名年轻的妈妈,她们家在外地,最小的孩子才3岁。项目紧张时,她们3个星期没有回家。每当夜深人静想起孩子,她们都会流下愧疚的泪水……

绿水青山、蓝天净土,这是我们向往的美丽家园,更是我们世代繁衍的生存之地。污染防治,利在当代,惠及子孙,为了这份神圣的职责,地质人无怨无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